大胡子 发表于 2007-10-21 12:01:00

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更好吗? 梅忠恕

<P>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更好吗? <BR>&nbsp;<BR>                        梅忠恕</P>
<P>              昆明昆雷电力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51)</P>
<P>摘要:目前在我国防雷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各式各样的洋避雷针在功能上并不比普通避雷针有任何优点,相反与普通避雷针一样,具有引雷导致强烈电磁幅射干扰的缺点。这些洋避雷针及其所起草的技术标准为国际学术界完全拒绝。<BR>关键词:避雷针,ESE,提前放电,抡先先导</P>
<P>1、 前言</P>
<P>  近二十年来,在我国的防雷产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洋避雷针。从上世纪早期的放射源避雷针,到八十年代的法国依丽达(Helita)公司的Pulsar大气高脉冲电压避雷针(Atmospheric high pulse voltage lightning conductor),到九十年代的富兰克林避雷针(Franklin conductor)、圣埃尔摩避雷针(Saint Elmo lightning conductor),到现在的各种型号的提前放电避雷针,如拓海通用(TOHI)的易敌雷(Indelec)(E.S.E)主动式提前放电避雷针,杜尔—梅森的卫星(Satelit)提前放电避雷针,最近又有一家西班牙Ingesco公司的PDC系列主动式早期放电避雷针,等等。我国一下子成为法国,还有西班牙,也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国家的洋避雷针的大展台和大市场。这些五花八门的洋避雷针,虽然结构和外形各式各样,但奇怪的是其厂家都热衷于声称自已的洋避雷针具有“提前放电”,或“主动式放电”,或“早期放电”的优越性能,它们都满足法国的国家防雷标准NF C 17-102,也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保护半径计算公式。</P>
<P>可是,究竟这些洋避雷针是些什么货色呢?它真的如其宣传所说,比普通避雷针有很大的优点吗?在我们仔细研究了它们提供的宣传资料之后,就可发现,原来它们的作用,与一根普通金属避雷针并没有什么两样! </P>
<P>2、 普通避雷针的防雷性能和缺点</P>
<P>  避雷针是Franklin于1753年发明的。它就是一根简单的安装在高层建筑物上的金属针,称为接闪器,再加上引下线和接地极,就成为一套完整的防护直击雷的装置。200多年来避雷针有效地保护了各种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减少了雷害事故的发生和伤害事故,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避雷针的防雷原理就在于它能接闪雷电流,并顺利地将其引导进入大地,而保护它下面的或它周围的建筑物不受雷击。避雷针泄放雷电流时,在其周围将产生强烈的电磁幅射干扰。在以前,或者说对于普通的建筑物,机器,或人类,这种电磁幅射不会带来显著的危害。因此人们以前对它的这个缺点也不在意。</P>
<P>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的今天,计算机和其它精密仪器设备在各行各业的大量应用,情况就不同了。在这些精密仪器设备中,存在大量的微电子器件,特别是计算机芯片。在这些芯片中,集成着大量的微小的电子元件,它们很小,它们之间的绝缘也十分微弱。它们工作在几伏的低电压下。避雷针引导雷电流产生的强烈电磁幅射将在这些电子器件的回路中感应生成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将有极大的可能性击穿集成电路芯片中元件之间的绝缘,摧毁这些芯片,造成对这些精密仪器设备的不可弥补的损坏。因此,到了现代社会的今天,避雷针的这个缺点就突现出来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P>
<P>3、 洋避雷针与普通避雷针的比较</P>
<P>  洋避雷针与普通避雷针一样,要接闪,要引雷。那在引雷之后,在雷电流来临时,它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幅射干扰。照样要危及计算机等各种精密弱电设备的安全。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与普通避雷针一样的缺点,而不会比普通避雷针有任何优点。</P>
<P>4、 洋避雷针的“提前放电”是怎么一回事</P>
<P>  洋避雷针的制造人声称,它们的洋避雷针的优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它可以“主动放电”,或“提前放电”,或“早期放电”。即是说,他们的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具有更好的引雷性能。二是将它的提前放电时间换算成提前放电距离后,相当于增加了避雷针的高度,从而可以增大保护半径。</P>
<P>  那就让我们以“易敌雷”防雷器为例从原理、试验室试验和大气观测三方面来分析其厂家提供的《易敌雷(INDELEC) 产品设计原理》(以下简称《设计原理》)中的问题,看看它是怎样欺骗用户的。</P>
<P>4.1关于吸收和储存大气电场能量</P>
<P>《设计原理》第3.3.3节“易敌雷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原理描述”中这样写道:</P>
<P>“当风暴降临时,装置通过底部电极吸收大气电场中能量并储存于其内部的电子线路,当电荷充电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其上部电极放电,在其尖端周围形成强的云层电荷相反的离子层。……易敌雷的这种强的电离放电产生向上的发射的提前先导……。”</P>
<P>需要指出,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密度是很低的。例如,在雷击即将发生前的电场强度40kV/m时,空间大气电场的能量密度仅为4′10-9焦尔/cm3。我们知道,一个金属物体放入静电场中时,将使原有的电场畸变。并且,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和表面的等位性,在金属体内的电场强度恒等于零。要想借助“易敌雷”的底部电极,在被动的没有外力做功的条件下,吸收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并将其储存起来,积累到所需要的数量,并不断地利用这个能量产生火花放电,从原理上说,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种机械,或一种电子线路,在外力不做功的条件下,吸收静电场能量并将其浓缩和储存起来,用于实际,那无异于制造了一台永动机。致于要借助这个储存的能量,产生向上先导,更是无稽之谈。</P>
<P>《设计原理》还说:</P>
<P>“当其电子装置中的充电电场梯度,即dv(电场变化量)/dt(时间间隔)达到某一定比率时,电离放电并形成向上先导,……‘引雷’是有条件的,在dv/dt达到某个确定比例才发生,此时的电场强度达到400-500kV/m。”</P>
<P>在这里,《设计原理》将dv/dt说成是电场梯度,这是概念上的或本质上的错误。dv/dt不是电场梯度,而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率,它不是能量,不能“充电”入某个电子装置。</P>
<P>《设计原理》说的引雷时的条件是“电场强度达到400—500kV/m”。试问,是哪里的电场达到这个值?需要指出,空间电场强度远未达到这个数值之前,雷电放电就形成了。“易敌雷”要等到这个电场强度到达时再动作,能行吗?《设计原理》缺乏起码的大气放电知识。</P>
<P>4.2关于抡先时间的试验</P>
<P>《设计原理》定义的“启动抡先时间DT”为:</P>
<P>DT=TSR-TESE</P>
<P>TSR与TESE 分别为普通避雷针和“易敌雷”防雷器的“上行先导电荷连续传播的平均时间”。在这里,《设计原理》所要说的是“易敌雷”防雷器比普通避雷针的“上行先导电荷连续传播的平均时间”短,这个短的时间差就是所谓的“抡先时间”。</P>
<P>这里《设计原理》所用的术语多么别扭,不仅一般的用户看不懂,就是专业人员也感到纳闷和新奇。直到阅读了它的全部试验资料才知,其实,所谓“上行先导电荷连续传播时间”, 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冲击放电的击穿时间(time to breakdown)。</P>
<P>那让我们进一步分析“易敌雷”厂家的有关“先导抡先时间”的试验中的问题吧。</P>
<P>4.2.1先导和流柱的混淆</P>
<P>《设计原理》4.1.2节“在实验室对INDELEC产品进行DT测试”中对试验是这样描述的:防雷器与避雷针的安装高度为1米,电极板的高度为2.05米。那么试验(放电)间隙的大小仅为1.05米。从高电压的专业知识来说,1米间隙的冲击放电是属于流柱(streamer)放电的范畴,还不足以产生先导(leader)放电。那又谈什么先导抡先和先导抡先时间呢?以这样的装置来模拟大气中的放电,相差太远了,根本得不到正确的结论。</P>
<P>其实,“易敌雷”防雷器的英文名称“Prevectron early streamer emission air terminals”,直译为“Prevectron早期流柱放电空气终端”。所谓“空气终端”就是接闪器或避雷针的类似称呼。到了我们中国,不仅将防雷器冠以“易敌雷”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名字,而且将“流柱”变成了“先导”。须知“流柱”和“先导”是表征完全不同的两种放电,或放电的两个不同阶段,其概念是不同的。《设计原理》在这里故意蒙混用户。</P>
<P>4.2.2冲击放电的伏秒特性</P>
<P>从高电压的专业知识来说,表征冲击放电击穿时间与放电电压的关系的伏秒特性不仅取决于放电间隙的长短、电极形状和布置等因素,还决定于所加电压的极性、波形和幅值。在间隙距离和电压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电极越尖,电场越不均匀,击穿时间越小。实际大气雷云与防雷器之间的间隙以1000米数量级计,雷云的尺寸也是以1000米计。在这种情况下,“易敌雷”与普通避雷针在电极形状特征和结构上的差异相对于大气电场和雷云尺寸来说将不存在。因为在大气电场的超长间隙的情况下,它们都属于极不均匀电场,其伏秒特性,即击穿时间将趋于接近,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放电时间的抡先。</P>
<P>4.2.3电压波形和幅值对击穿时间的影响</P>
<P>为了获得伏秒特性上的差异,从而得到想要的“抡先时间”,“易敌雷”的试验者选取了不同于雷电冲击波波形的操作(过电压)冲击电压波形,其波头时间为325mS(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为1.2/50mS)。所试电压幅值为900kV,此电压比1米间隙的放电电压大得多。此电压是以什么标准确定的也不得而知。需要指出,要想得到多少“抡先时间”都可。只要改变所试电压的波形和幅值就能办到。“易敌雷”厂家有意地和人为地“试验”出了所需要的数量级为几十微秒的“抡先时间”,以此标榜“易敌雷”比普通避雷针的优点,实际上毫无科学意义。</P>
<P>4. 3“易敌雷”的保护半径</P>
<P>“易敌雷”保护半径的计算公式是根据雷击的电气—几何图形计算的。不过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考虑了所谓上行先导的抡先距离DL,</P>
<P>DL=VDT,V为先导的传播速度 ,保护半径RP为: </P>
<P>这个公式中的第一项,与我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的计算公式一样。公式中的第二项,DL(2D+DL),则是“易敌雷”防雷器所特有的,是源于所谓上行先导的抡先距离,使保护范围增大。前已讨论过了,先导的抡先时间,完全靠人为的试验得到,要多大有多大。以此得到的保护范围的增大又有何实际的意义?</P>
<P>需要指出,按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时当避雷针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增加高度并不会增大保护半径。</P>
<P>4. 4“易敌雷”缺乏实际的运行统计资料和大气观测数据</P>
<P>“易敌雷”防雷器的运行实效如何?有无大气观测数据?不得而知。特别是它在法国本土的推广和运行情况,没有任何介绍。</P>
<P>在“易敌雷”的资料附录中笔者看到了一份《美国佛罗里达Camp Blanding 真实雷击实验报告》。但并没有找到“易敌雷”与普通避雷针的任何对比性试验资料,也没有找到测量和记录到的任何有价值的数据,因此没有任何证明“易敌雷”防雷器的性能会比避雷针更好的内容。</P>
<P>需要指出的是,此报告明确注明,“按试验合同的条款,在CEA(法国原子能协会)以外引用此报告中的任何内容都是被严格限制的”。这进一步表明这个报告是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的。但到了咱们中国,这些对“易敌雷”不利的注明都不存在了。</P>
<P>4.5西班牙避雷针的笑话</P>
<P>  笔者愿意再写几句话,让读者享受一下西班牙INGESCOR 的“主动式早期放电避雷针”的彩色宣传资料中的笑话。虽然这种避雷针在结构上与“易敌雷”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它的厂家仍然宣传它具有“主动早期放电”功能,并满足“国际标准NF C17-102”。这里厂家玩了一个天大的骗术,因为NF C17-102只是法国起草而未获得国际学术界批准和任何国家认可的标准,却被西班牙推崇为“国际标准”。</P>
<P>  在其宣传资料中,有这么一段话:“每当雷闪发生前,电场强度会迅速增大,激发器与反射器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上就相当于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从图上看,这种防雷器的激发器与反射器之间的距离只不过几毫米,它有什么功能能产生并承受“相当于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众所周知,在雷暴前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有几千千伏或更高,它那小小的几毫米间隙能承受这个电位差吗?这么大的电位差又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真是吹牛吹漏了底。</P>
<P>还有,在它的《保护区域计算方法》中,其保护半径公式是完全照抄“易敌雷”的保护半径公式,但因水平太差,公式也给抄错了两处。</P>
<P>真可怜,要想来我们中国赚钱,又没有多少本事。更可惜的是咱们中国,还居然给予这些人把钱给赚走了。</P>
<P>5、 国际学术界对洋避雷针的评价</P>
<P>国际学术界对以法国为首的洋避雷针,和其提出的相应标准草案持完全否定的态度。17位属于ICL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ghtning Protection,国际防雷保护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的科学家,签发了一个联合声明,反对ESE避雷针技术。这些科学家代表了15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和12个大陆欧洲国家。请读者参考笔者译《全世界反对ESE 避雷针》一文,这里就不再赘述。<BR>6、 结论</P>
<P>目前在我国防雷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各式各样的洋避雷针,除了外观上加工得比较美观、新奇以外,在防雷功能上比较普通避雷针没有任何优点,相反它们与普通避雷针一样,在接闪引导雷电流后,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幅射干扰,对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的精密仪器设备具有极大的危害性。</P>
<P>在相同接地网(极)和引下线的情况下,一根等高的普通金属针作接闪器与一支昂贵的洋避雷针作接闪器可以得到同样的保护效果和保护半径。</P>
<P>&nbsp;<BR></P>

taojun 发表于 2007-10-21 12:56:00

用根圆钢就行了

高乐高 发表于 2007-10-23 09:28:00

好好好,论坛中要多一些这样的文章就好了

crazy 发表于 2007-10-29 09:3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aojun</i>在2007-10-21 12:56:00的发言:</b><br/>用根圆钢就行了</div><p>真理呀.</p>

猎雷者 发表于 2007-10-29 13:15:00

<p>还在炒旧饭菜!</p><p>第一,ESE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辩,</p><p>第二,ESE真正的工作原理,了解的人不多,这里包括某些代理。当然,知道的人也不会告诉你,别人要吃饭嘛。</p><p>第三,假冒ESE和消雷器比普通圆钢更加害人,这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p><p>第四,在高压实验室,真正的ESE的确有他所宣称的内容,真实不虚。在我们的协助下,北京测试中心已经建立测试规范。</p><p>&nbsp;&nbsp;&nbsp;&nbsp; 北京测试中心的测试数据为证明。如果有人愿意出钱,随时可测试一次。</p><p>第五,如果在自然条件下,你能把闪电抓下来,厂家很愿意做自然条件下的测试。</p><p>结论:非假冒伪劣的ESE已经完全在实验室条件下证明了它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认的,实验室的击距和自然条件下的击距相差很远,</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是,目前全世界的高压试验室,那里有能做到如同自然条件下的长击距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SPD的试验,难道和自然条件一样吗?当然不可能,但是,能把SPD一概否定吗?不能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 IEC,从来没有否定ESE,倒是有否定非金属接闪器,目前的结论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的验证。</p><p>&nbsp;&nbsp;&nbsp;&nbsp;&nbsp;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俺家乡人说: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p><p>&nbsp;&nbsp;&nbsp;&nbsp;&nbsp; 怀疑一切是正确的科学态度,谩骂则和诽谤,是在造罪业啊。</p><p>&nbsp;&nbsp;&nbsp;&nbsp;&nbsp; </p>

平地惊雷 发表于 2007-10-29 14:01:00

<p>精华!</p><p>梅老出手就是不一样!</p><p>建议为"大胡子"加点小"胡子";</p>

通天雷神 发表于 2007-10-29 14:04:00

事情总是发展进步的。

lfflvvyy 发表于 2007-11-3 22:20:00

希望看到<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通天雷神精华的帖子.</font></strong>

浩瀚 发表于 2007-11-16 15:14:00

不明白的就要弄明白,不知道的就要去学习。技术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期待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leland 发表于 2007-11-16 16:29:00

<p>真理需要辩论,越辩越明</p>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更好吗? 梅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