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zy 发表于 2010-7-13 09:05:05

亲历赤道雨

作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林之光

  12月24日和25日,反映中国海军成长发展、走向大洋的音乐剧《赤道雨》将公演。本文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作者亲历赤道雨的趣事及成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章书籍中就说道,赤道地区午后阵雨十分普遍且准时,因此,当地居民常把它作为生活中的时间用语。如“雨后见”、“雨后再谈”等。
  作者研究发现,赤道地区雨量较多,但并非日日有雨,赤道地区即使有雨也不一定下在午后。研究结果是:一个地方雨大多下在什么时辰,不决定于在什么气候带,主要决定于地面状态(气象学中称下垫面)。如在平原上和山区上部,白天热对流强,雨多下在午后;山谷盆地和海洋上则相反,雨多在夜间和清晨。只不过赤道雨强寒带雨弱罢了。
  那么,赤道平原地区有雨是不是就有准时刻呢?也不是。1988年夏,作者有机会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这里离赤道只有3个纬度,典型的赤道气候。在停留的8天里,一共6天有雨。其中有中午下的,也有傍晚下的,以下午3时至4时居多。为什么赤道午后阵雨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流传“雨后见”一类的时间用语呢?
  作者住在市内大洲酒店21层,居高望远,曾观察到两次午后阵雨。原来这里和温带一样,阵雨也是“雷雨隔牛背”式的局地性热雷雨。阵雨的时间和地点也都是随机的。作者认为,赤道平原地区主要是没有热带台风、受温带气旋等时间上不规则的降雨天气系统干扰,除了雨季外,天气变化都较单调,白天热对流造成的阵雨一般都下在午后。即使哪天没有下雨,但“乌云压城”和“山雨欲来”的架势还是常有的,从而在人们脑海中建立起了条件反射的缘故。所谓“雨后见”,实际上可能也就是相当“午后三四点再见”罢了。
  作者曾几次上街观光购物,也遇上过雷阵雨,雨滴是温的。我国大陆上(特别是北方)夏季阵雨雨滴很凉,民谚说“冷雨浇背心,阎王请你吃点心”,即凉到可以致病。主要是因为降雷阵雨的积雨云后部,在云体发展运动中夹卷进来的是干燥空气,使得云中雨滴迅速蒸发而降温。雨滴蒸发的同时也使和雨滴一起下降的气流变冷,冷空气下降到地面便堆积形成中小尺度的雷暴高气压。下降气流越冷,高气压越强,气压梯度和阵风也就越大。这就是雷雨大风的成因。由于从高压向前(积雨云移动方向)冲的大风先于阵雨到达,这便是雷雨时先大风后下雨的原因。赤道地区空气一般比较湿润,夹卷进来后造成的降温小,因而雨滴的温度比较高,雷雨大风的风速也因雷暴高压不太强而不太大。本文的真实发布时间与本贴发布时间可能不一致,请留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历赤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