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zy 发表于 2010-7-13 15:17:45

如何避免致命的雷击灾害风险

雷电灾害常识之一


  雷电是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严重气象灾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雷电的认识逐渐深入,对预防雷电灾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雷电灾害的严重性

  雷击发生时,伴随着电闪和雷鸣,雷霆万钧、令人生畏。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每秒钟就有上百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生30多亿次雷电。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遭受雷击的概率极少,但碰到雷电这种天气现象的情况是很多的,因雷击而死亡的人数全球每年可达上万人。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火光以及雷电电流,常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引发火灾以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把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美国将雷电列为排名第二的天气杀手。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天气局的统计,雷电比飓风和龙卷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还要多。美国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致死的为73人,伤300多人。我国是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每年发生的雷电灾害有近万次,造成的人员伤亡有3000~4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到上百亿人民币。据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共发生雷电灾害8892例;伤亡人数有1829人,其中死亡770人。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自然界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它产生于积雨云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的辐射作用大气的低层气温比较高,热对流使得空气产生上升运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其中的水汽就会不断冷却而凝结为小水滴,形成不停地向上翻滚的云团。如果你要是细心的话,就会注意到天空中有象菜花一样的不停翻滚的云团,特别是在夏季这种现象特别的多。积雨云进一步发展,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在气流的作用下就上下运动,在相互碰撞过程中它们会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也就分别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了。这些正负电荷,各自会不断地大量聚集,而且会越集越多。在积雨云中,有一部分积聚的是正电荷;另一部分积聚的是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集中在云的上层,而负电荷集中在底层。这样在云内和云与云之间或者云与大地之间,就会产生电位差,而当电位差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形成的过程。

  雷电电荷在传导放电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一般会达到几十千安培,有时会达到几百千安培。雷电电流会将空气击穿成一个枝状的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另外,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到5万华氏度(相当于摄氏27760度),这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空气体积的骤然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导,爆炸时产生的声这音就是轰隆的雷声。

  形成雷电灾害的类型

  对人类造成灾难的主要是云与大地之间的雷电释放,一般称为云地闪电。而发生在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闪电,因为到达不了地面,所以对人类在地面的直接活动影响不大。在全球发生的云地闪电,大约占全部雷电的20%。对于云地闪电来讲,形成雷电灾害的是有“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两种类型。所谓“直击雷”就是,当雷电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地面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其他物体以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了毁坏和伤亡。所谓“雷击电磁脉冲”通常又称为“二次雷击”就是,当雷电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地面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会产生电磁感应场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

  如何判断雷暴距离有多远

  狂风、暴雨和乌云覆盖可能是云地闪电即将来临的征兆。判断何时雷暴将到达,最简单方法是:当看到闪电时,通过计算看见闪电与听到雷声的间隔时间长短,来判断其你所处位置与落雷的距离。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看见闪电后和听见雷声之间,时间间隔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自己约1.5公里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你附近300米左右。当遇到雷暴天气时,你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而去,还是即将遭受雷击,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我们要在事前,掌握一些雷电常识,主动采取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的真实发布时间与本贴发布时间可能不一致,请留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避免致命的雷击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