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永不在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有哪些?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7-23 23:22:28 | 只看该作者
6 SPD配置原则

6.1 电源系统的防雷接地
6.1.1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配电系统宜采用三相五线制(TN-S),中性线除了在站用变处单点接地外,在配电系统的其他地方严禁下地。
6.1.2 站用变低压侧至交流配电屏(或交流稳压电源)的三根相线,应在交流配电屏进线侧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的第一级(开关型)和第二级(限压型)组合型交流电源SPD。SPD耐受冲击电流不小于20kA(10/350μs)。
6.1.3 独立的二次交流屏各段交流母线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μ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6.1.4 直流屏的交流充电电源入口处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μ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6.1.5 直流屏的直流母线输出端宜安装具有正极对地、负极对地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μs)的直流电源SPD。
6.1.6 保护小室交流电源入口处应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μs)的第三级交流电源SPD。
6.1.7 保护小室直流电源入口处宜安装具有正极对地、负极对地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8/20μs)的直流电源SPD。
6.1.8 控制室内应使用限压型或组合型的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的SPD,禁止在回路上加装退耦元件。
6.1.9 所有电源SPD都应串联相匹配的联动空气开关以便于更换SPD和防止SPD损坏造成的短路,空气开关的额定电流应参考所接SPD的标称放电电流来选择。

6.2 信号系统的防雷接地
6.2.1 在GPS主时钟的天线接口处应安装最大放电电流不小于15kA(8/20μs)的相应的信号SPD。
6.2.2 控制室远动屏至通信屏的语音线或RS232等信号线,应在远动屏侧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kA(8/20μs)的相应信号SPD。
6.2.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通信线(如RS232、RS485等)应在两端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2kA(8/20μs)的相应信号SPD。
6.2.4 从场地引入的监控线(如图象监控视频线等)应在监控屏内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5kA(8/20μs)相应的信号SPD。
6.2.5 从高压场地到控制室的通信线路(如RS232、RS485、CAN总线等)应在控制室相应屏柜处安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5kA(8/20μs)的信号SPD。

7 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7.1 电源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变电站二次系统用SPD的安全性能必须符合站内设备运行的特定环境要求,电气性能必须符合站内各系统设备要求,不能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
7.1.1 工作环境条件在如下规定的环境条件下,SPD应能正常工作。 温度范围:-10℃~+70℃ 湿度范围:≤95%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7.1.2 整体要求
7.1.2.1 外观质量
a) 电涌保护器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及变形,紧固件应牢固,颜色应均匀无明显差异。 b) 标志应完整清晰、耐久可靠,且铭牌不应出现移动和任何翘曲现象。 c) 电涌保护器外型及尺寸应适合在电力屏柜内安装。
7.1.2.2保护模式
a) 交流SPD应具备相线与地线(L-PE)、中性线与地线(N-PE)的保护模式; b) 直流SPD应具备正极与地线(V+-PE)、负极与地线(V--PE)的保护模式。
7.1.2.3 分离装置
SPD在故障或失效时,应有与电源系统永久断开的分离装置。电源SPD必须有严格措施确保其损坏时不引起电源线路短路等电气故障。
7.1.2.4 告警功能
a)SPD正常或故障时,应有能正确表示其状态的标志或指示灯; b)SPD宜具备远程集中监测或集中告警的接点。
7.1.2.5 标称放电电流值电源
SPD的标称放电电流必须是每线的值。
7.1.3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1) 应用在220/380V三相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不应小于1.15Uo。(Uo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 2)应用在直流110V和220V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不应小于额定电压的1.5倍。
7.1.4 限制电压电源
SPD的限制电压值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第一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2800V(在标称放电电流20kA(10/350μs)冲击下)。第二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800V(在标称放电电流20kA(8/20μs)冲击下)。第三级电涌保护器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4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μs)冲击下)。 110V直流SPD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0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μs)冲击下)。
220V直流SPD的限制电压必须小于1400V(在标称放电电流10kA(8/20μs)冲击下)。
7.1.5 响应时间
限压型SPD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5ns,开关型SPD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100ns。
7.1.6 着火危险性和热稳定性
交直流电源SPD的外壳应达到GB/T2408-1996所规定的FH-1和FV-0防火等级。
7.1.7 泄漏电流
电源SPD的泄漏电流应小于20μA(75%标称导通电压)。
7.1.8 安装规范
1)电涌保护器各接线端应分别与电源线路的同名端相线连接,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与保护接地线(PE)接地端子排连接,接地端子排应与所处防雷区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排连接。各级电涌保护器(SPD)两端连接导线应平直,长度不宜超过0.5m。 2)带有接线端子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应采用压接;带有接线柱的电涌保护器应采用线鼻子与接线柱连接。 3)电源电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最小截面应按表1选择。
表1 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

防护等级        SPD类型        SPD连接相线
铜导线截面积(mm2)        SPD接地端连接
铜导线截面积(mm2)
第一级        开关型或组合型        16        25
第二级        限压型        10        16
第三级        限压型        4        6

7.2 信号系统SPD的选型技术要求
变电站二次系统用信号SPD应符合被保护设备对传输协议、传输速率的要求,其在线阻抗、匹配阻抗、工作频率、衰减等电性能参数也必须符合站内相应设备的要求,不能影响被保护设备的正常工作。
7.2.1 工作环境条件在如下规定的环境条件下,信号SPD应能正常工作。 温度范围:-10℃~+70℃ 湿度范围:≤95%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7.2.2 整体要求
a)信号电涌保护器金属零部件表面应光洁、不应有表面缺陷,镀层外观必须光滑细致,没有斑点、凸起和未镀上的地方。 b)塑料零部件表面应平整,有光泽,无裂纹、肿胀、疏松、气泡等缺陷,端子、螺帽、插头、插孔应良好。 c)标志应完整清晰,耐久可靠,内容齐全,且铭牌不应出现移动和任何翘曲现象。 d)电涌保护器外型、尺寸及接口应适合在电力屏柜内安装。
7.2.3 传输特性要求
7.2.3.1 插入损耗在规定的传输频率范围内,信号SPD插入损耗绝对值:≤0.3dB(频率大于2.2MHz时);≤1.3dB(频率小于等于2.2MHz时)。
7.2.3.2 传输速率信号SPD的传输速率不应小于被保护设备的传输速率。
7.2.3.3 驻波比在规定的传输频率范围内,驻波比应不大于1.2。
7.2.3.4近端串扰信号SPD的回线间串音防卫度(近端)应不小于60dB,单回线产品不适用此要求。
7.2.3.5 误码率误码率应≤1×10-9。
7.2.3.6 数据脉冲波形变化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0.95。
7.2.3.7 响应时间信号SPD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10ns。
7.2.4 安全性能信号电涌保护器(SPD)的外壳应达到GB/T2408-1996所规定的FH-1和FV-0防火等级。
7.2.5 安装规范
7.2.5.1 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信号电涌保护器SPD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输入端口相连。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宜安装在屏柜内,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或附近支撑物上。
7.2.5.2 信号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铜芯导线与屏柜内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接地线应平直。
7.2.5.3 GPS天线信号电涌保护器SPD的接地端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铜芯导线与屏柜内接地铜排连接,接地线应平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7-23 23:22:45 | 只看该作者
8 试验

8.1试验种类变电站二次系统SPD试验分为:性能试验、现场验收试验和定期检测。
8.1.1 性能试验:为了检测SPD产品是否满足本技术规范要求而进行的试验,由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进行。
8.1.2 现场验收试验:SPD产品安装完毕后进行的投运前的验收试验。
8.1.3 定期检测:为了防止SPD在使用中损坏或失效而定期进行的试验。
8.2性能试验
8.2.1性能试验是检测指定型号SPD产品性能是否满足本技术规范要求而进行的试验,试验项目应包括本规范第7章的全部技术要求。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均应进行性能试验: a)产品出厂前; b)主管机构提出进行性能试验时。
8.2.2 提交性能试验时制造单位应提供相关资料,包括如下内容: a) 工厂名称或商标、产品名称、产品型号、用途; b) 设备安装位置类别; c) 设备接入电路方式; d) 产品电路图; e) 产品安装方法; f) 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及工作频率; g) 限制电压值; h) 本标准其它有关防护性能的要求; j) 应指明端子位置及用途; k) 安装说明(例如连接、尺寸、引线长度等); l) 串联电源SPD应给出额定负载电流; m) 使用环境; n) 产品出厂编号及制造日期。
8.3 现场验收试验
8.3.1 现场验收试验应在产品现场安装完成后、准备投入运行前进行。
8.3.2 现场验收试验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a)装置外观检查; b)现场配置检查; c)装置及机柜接地检查; d)竣工技术文件(见附录); e)告警功能检查。
8.4 定期检测
8.4.1 定期检测应在产品投入运行后,应结合站内相应二次系统设备的定期检测进行。
8.4.2 定期检测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a) 装置外观检查; b) 装置及机柜接地检查; c) 告警功能检查; d) 泄漏电流检查。














附录A 雷电防护区划分

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2、雷电防护区(LPZ)应划分为:直击雷防护区、直击雷非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
如图A.1所示,并符合下列规定:
a) 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b)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c)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d) 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e)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图A.1 建筑物雷电护区(LPZ)划分


附录B 竣工技术文件

建设项目名称:
日 期: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甲方):
承建单位(乙方):

目录
一、竣工报告
1、实施本工程项目的主要依据
2、项目内容
3、竣工时间
二、附件
1、 防雷与接地系统改造工程相关设备、设施的技术资料(包括说明书、测试记录等);
2、竣工图纸包括电子版CAD图纸(包括防雷与接地系统连接图、防雷与接地系统布线平面图、设备安装平面图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7-23 23:2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7-24 00:00:01 | 只看该作者
雷神就是雷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12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