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12643|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重访中国远征军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长篇札记,于去年7月左右就已完稿,犹豫很长时间在想到底是否把它贴出来,贴了会不会有人看,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摄影专题而已,其中许多照片及文字内容都是首次公开。在什么网站上贴,贴给谁看是我最大的障碍,思量再三,还是先试发上来看看大家的反响,如果没人感兴趣就打住,可以的话再接着上,由于工作较忙,每天抽时间上一些吧。有朋友走过这条线的也欢迎上来发贴探讨,我只有一个心愿,让我们永远不要遗忘不该被遗忘的那些真正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把真正的历史还与人民。使用的器材为 contax RX,25mm 2.8,85mm 1.4

  文中涉及的十集记录片已于去年8月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凤凰大视野)连续10天播出,verycd 上好像还有下载。

  图片及文字版权归本人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集系列纪录片《中国远征军》拍摄札记

作者:罗莱



  2005年4月底到6月初,受凤凰卫视中文台之邀,我有幸参与了由该台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制作的十集纪录片《中国远征军》的拍摄,这次拍摄历时40余天,行程上万里,上至高黎贡山,下至怒江峡谷,忍受着缅甸高达44度的酷暑和蚊虫叮咬,经过我的手拍摄了磁带140余盒。深入到当年中国远征军征战过的中缅遗址多处,采访了20余位战争亲历者和研究专家,经历过种种盘查和风险,也遇到了多位爱国华侨的热情相助。5月1日,正当人们在享受着长假带来的快乐,我们完成了昆明部分的采访拍摄,着手探访中国远征军当年集结和反攻作战过的保山、腾冲、松山、腊勐、龙陵、畹町一带。5月21日,在完成了国内的拍摄后,我们摄制组一行四人也正如当年远征军一般走出国门,开始了缅甸之行,直到28日回到国内。以下这些图片是在电视采访之余拍摄的,其中缅甸部分图片的拍摄尤为不易,特别是车站、桥梁、机场等重要交通设施。随想记录也难免会有疏漏错误之处,还请读者包涵。我只有一个心愿,让更多的人知道60年前发生在滇西和缅北的一切,永远记住那场战争,记住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们,只有记住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千千万万的远征军英雄们为了拯救祖国而战的历史,不能再任它泯灭。

  “为完成征服中国,要进行彻底作战和完全封锁中国”这是日本人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上写的一句话。切断当时中国西南陆地上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从而由后方夹击中国,瓦解中国人的抗战意志,进而可以打到重庆,彻底灭亡中国。这就是当时日军进攻缅甸的直接原由和主导意志。由此,在1941年底,蒋介石国民政府用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建中国远征军,42年初,10万将士走出国门,抗击日寇,由于英军坐失良机加上我军指挥失当,到5月5日,缅甸仰光、同古、腊戌、曼德勒、密支那和我国畹町、芒市、龙陵、腾冲、惠通桥相继失守,远征军第五军第200机械化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志未酬身先死,身负重伤,牺牲在了归国的路上,66军孙立人师跟随史迪威将军沿海岸线退到印度境内,第五军残余部队跟随军长杜隶明败走野人山,沿途病饿而亡数千人。另一部穿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回到国内。第6军退回到西双版纳一带。至此,滇西大片国土沦陷,敌、我据守怒江两岸,第一次远征宣告失败。之后,经十四航空队(也称驼峰航线)用飞机空运约5万人至印度兰姆伽,与原退入部队汇合整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由孙立人及廖耀湘分任军长,经过约一年多的美式训练,1943年10月开始,从印度利多向缅甸密支那边修路边进攻。44年5月在国内重组完毕,由卫立煌任总司令的中国远征军共20个师,5月11日凌晨开始,十万大军同时强渡怒江,由多个方向向日军发起攻击,斩寇高黎贡,浴血腾冲城,爆破松山子高地,多师合围几进几出龙陵,把日寇赶出畹町边境,直至1945年1月27日胜利会师缅甸芒友,宣告了第二次远征的彻底胜利。滇西抗战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抗战胜利后,由于日本人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中国又经历了政权的更叠,发生在云南的这样一段重大历史事件就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一、追随将军的脚步

2005年5月2日,我们摄制组陪同戴安澜将军之子戴复东、戴澄东来到了保山板桥镇,访问远征军第五军200师师部指挥部原址,开始了我们滇西、缅甸采访之旅。为了能够采访到这两位老人,剧组为此费了很大周折,两位老先生先乘飞机从上海和南京两地分别飞到昆明后又赶赴保山,然后再乘车前往腾冲拜碣国殇墓园。特别是戴复东先生已经74岁高龄,腿部还有伤,不辞劳苦奔波凭吊父亲走过的足迹,每到一地都让老人追忆着逝去的往事…(图一)1942年,12岁的戴复东跟随父亲戴安澜来到了远征军驻守之地-----保山板桥镇金鸡村,每天清晨都跟随着父亲和士兵们一道去出早操,他们走在从住地到师部的田埂上,卫兵走在前面,他走中间,父亲走在后面。直到长大后,他才明白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父亲对他的深爱之情。他还曾听戴安澜说过一个奇事:1939年,戴安澜率部参加昆仑关大战后,一天夜里突然梦见一位已阵亡的团长混身是血的来找他,对他说:戴师长,我已为国捐躯,死不足惜,可我家中亲人还没见到一点点抚恤金,生活无着,请师长体恤啊!说完就走了。第二天,他到师部一过问这件事,果然阵亡将士人人都已发放了烈士抚恤金,恰恰这位团长的被发漏了。戴安澜将军马上通知部下对这位团长的家人好好抚恤,并从此引以为戒。200师出征缅甸之前,戴安澜回到昆明,稍事安顿好家人就出发了,离开昆明的时候,全家人送他到巷口,临上车前他回过身来和大家微笑着挥了挥手,这一个最后的画面深深的铭刻在戴复东的心底,一晃眼就过去了六十多年。戴师长临出发前,让跟随他多年的司机留下来,对他说,我们去打仗,你去了也没用武之地,留下来帮我照顾好家人吧!于是这位司机就留了下来,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他做了个梦,第二天清晨,他早早起来把许久未动的车擦得锃亮,穿戴得整整齐齐,戴家人问他为什么,他心情沉重的说:师长回来了。下午我要去接他。果然到了下午戴安澜将军在缅北牺牲的消息就传来,正在双杆上面玩耍的复东听到有人跑来对他说:复东!快回家!你爹牺牲了!!他当时就从双杆上面跌了下来。当我们听老人讲到这里,都止不住的泪水滚滚而下…


阳光灿烂的下午,将军之后来到了当年200师下属一个团的团部所在地(图一)



保山在大理偏西南,自古即为滇西重镇,从地图上可看出,它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谷地,前面就是怒江天堑,所以,当年远征军出征之前,将十多万大军囤于此地也就正常不过了。




二、战火下的腾冲

5月3日,一早从保山离开向腾冲而去,路上在蒲漂稍做停留,这里过去就是怒江,对面云雾笼罩下横锁在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滇西天堑----高黎贡山。路上边拍边走,在这里真正可以感受到云南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在怒江边,海拔低至700多米,气温达30多度,随着公路在高黎贡山的不断延伸,气温不断下降直至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下午3点多,我们到达了滇西重镇腾冲。



(在滇缅公路上远眺惠通桥、怒江和松山主峰,当年南进的日本人就被挡于这条江边,对峙两年后终于被我远征军赶出国门。)





在滇缅公路眺望松山主峰。这里是中国抗战最后的生命补给线。




5月4日,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今天准备和戴复东、戴澄东两位先生一道去拜碣腾冲最著名的国殇墓园,(图二)这里原是为在1944年收复腾冲城而牺牲的远征军第54军198师叶佩高部所建的烈士陵园,一共安葬有3000多名忠烈的骨灰。60年代末被毁,80年代后期按原貌重新修复。据曾担任文管所所长的李正先生介绍,当年唯一只有一块墓碑被一颗长在它前面的树和杂草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因而得以幸免,(图三)后来的重建就是按着这块碑来做的。滇西抗战大反攻时期,为国牺牲的远征军将士总共达40000多人,在腾冲、龙陵等地都建有多个各支部队的烈士墓园,六十多年来基本都被毁坏而荡然无存了,现在也就唯有国殇墓园还恢复到当年的样子,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唯一的一个中国远征军纪念地供后人凭悼。


腾冲国殇墓园198师纪念碑(图二)



树干后是唯一一块幸存下来的墓碑。其余是仿照它而重修的。



5月5日,腾冲,文星社区,文财小区,(原李家巷),李定国家。李家原为地主,1944年8月初,中国远征军大反攻时最后一批残余日军逃到这里和远征军进行了残酷巷战,敌我双方死伤无数,单在他家就有日军尸体30多具,李定国全家逃难回来,当时天气炎热,尸体都已经腐烂发臭,他们不得不在上面搭上木板、鼻子中塞上艾蒿叶才进得去,整整清理了三天才打扫出来。据李定国讲,当年被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烧焦的土地到现在都不会长出草来,幸存至今的老屋梁柱上留下弹痕无数。据腾冲抗战史专家李正介绍,2002年,在拆除他家原来的菜园子中的一堵老墙时,赫然在一个废土堆内发现一具已成骷髅的日军尸体保持着跪姿射击的姿势,腰部挂着军刀,双手握持三八式步枪。现该枪存放于腾冲国殇墓园。

李定国在挖弹头给我们看。他家因为是地主,解放后就被全家下放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当了农场工人去垦荒,直到他终老退休还乡,由于非常贫困,所以家里这所老宅从未翻修,战争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



李家柱子上的弹痕,弹头依然深深嵌在里面。当年巷战时,全腾冲城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子完好。6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房子依然保留下来的也只有李家了。



在李家老宅中随手都能翻到的炮弹头,当年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



腾冲国殇墓园,戴复东和戴澄东先生在纪念碑前,碑上留有将介石题民国元老李根源书“民族英雄”



5月6日我们来到了蒋绍福先生家,老人曾接受过多次采访,思维敏捷,身体也还很硬朗。当年他参军加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师成为警卫营的一名战士,贵州人,今年已经93岁。在攻克腾冲文庙的战斗中,日军进行了亡命抵抗,他们将铸于明朝正统年间的侯进钟置于文庙内,并在上面钻孔用做机枪堡垒对我军进行攻击,远征军伤亡十分惨重,连师部警卫营都拉上去战斗, 40多名战士攻进去,蒋绍福的腿部被弹片划伤。战斗结束时只剩下三人,他是其中之一。腾冲收复后,他就留在当地疗伤并成了家。侯进钟现存于腾冲博物馆内。在文庙启圣宫,这里当年曾是日军在腾冲城内的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后来远征军和日军激战之地,启圣宫的石制基座上的弹痕至今仍历历在目。据蒋绍福老人介绍,当年在攻克此地时,日本人步步为营,就连文庙正院中都布满了壕沟,远征军将士将每院房子围墙用刺刀撬开后,打通了各院墙,在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后,才将这些院落逐个占领。彼时,腾冲城内,没有一所完整的房子,每家每院的围墙都联通得像迷宫一样。


蒋绍福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的吃一碗豆粉加油条



日军用做堡垒的明代大钟,上面落满了远征军进攻时留下的弹痕,据说最后躲在里面的这名日军是被手榴弹爆炸震出的钟声的巨响给震死的。我一直没搞懂在当时的条件下,狡猾的日军是怎么在钟上打的这个孔。





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重访中国远征军之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腾冲文庙启圣宫战斗遗迹,在某女退休干部的“关心”下,这里现在被做为退休干部的老年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文庙启圣宫石阶上的弹痕。这里曾是占领腾冲的日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大反攻时最后收复之地,战况极为惨烈。残存的日军在地下挖了坑道,当战斗结束后两天,一名远征军团长在警卫保护下进入敌地下作战室检查时,还有一名藏匿其中的日军拉响了一枚手榴弹与这位团长同归于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腾冲城西北角的极乐寺,当地人称为旮旯寺,寺内住有两位出家人。据这位93岁的僧人讲,1942年日军攻陷腾冲城,一名年轻的道姑躲到了寺中佛像背后被汉奸出卖,受尽了日军的蹂躏最后被枪杀。当时她们都吓得躲到了城外,家中有年轻妇女的,人人都用锅烟、泥巴甚至粪便涂抹到脸上来掩护自己。后来腾冲光复,她们回到了残破的寺中,满地都是日军的尸体,甚至几个月后在一些隐避之处都还不断有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两位当年响应抗日号召从新加坡和印尼回国参加运输队的南洋机工,当是约有3000多名华侨机工回国参战,两年中牺牲了1500多人,现在只有约16人尚在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3:00 | 只看该作者
pwg先生和他的妻子。田岛寿祠为占领腾冲日军中的一名文职官员,在1942到43年间,他和一位腾冲妇女产生恋情,怀上了pwg,1944年田岛奉命调出,留下了pwg的母亲,在远征军反攻腾冲的1944年农历8月15日,在战火硝烟的坑道中,pwg呱呱诞生,一位姓白(白炳煌)的翻译官用军用刺刀帮他割断了脐带。、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被远征军俘虏,在押解他们去保山的路途中,pwg被送给了上营村一个姓p的人家做继子,幼时受到继母的虐待,被周围的人看不起,叫他“小日本”受尽了歧视。他的母亲后来改嫁了一名军人后随军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他从此失去了联系再也有见过面。pwg没读几年书就辍学了。姨母对他非常好,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pwg的表妹嫁给了他。七十年代初,他到中缅边境去会亲戚时,别人托他带一手提包红糖回腾冲送朋友,因为怕红糖受潮,下面垫了一本《红旗》杂志,被检查出来后判为现行反革命关入监狱二十年,服刑十三年后被无罪释放,pwg的母亲在新疆生了个女儿,后来女婿来云南出差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他,留了电话,等pwg打电话过去时,对方告诉他:他的母亲刚刚去世… 经历一生的坎坷,现在pwg老人非常的恬淡,心胸开朗,他说当年要是想不开的话,死都死了几回了。现在两位老人在一条背静的老街上靠开早点铺为生。虽然没能读几年的书,但是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为此还开了个小小的借书店,他打趣的说,每天来借书的人并不多,也不可能靠借书来维持生活,开借书店主要目的还是自己可以天天有书看。(为尊重老人,特隐去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3:0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驻腾冲总领馆,原建筑为平顶,坚固异常,远征军为攻克据守其间的日军,在此牺牲了数百人。解放后被划归县粮食局,加上了中式的顶盖,成了一个大粮仓。p先生就是诞生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驻腾冲领事馆内部,全部用青石砌成,美国空军飞虎队连续轰炸数日而未克,仅顶部有所塌陷,日军在内部建有地下工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5月7日,卢彩文先生 今年80岁 是腾冲黄埔同学会会长 1942年腾冲沦陷,卢彩文身为腾冲人,决心投笔从戎,为国牺牲,赶走倭寇。他在当时设立于大理三塔崇圣寺内的黄埔军校第十九期干训班学习一年多后被分配到第十一集团军宋浠廉部 总部下属第二科(情报科)任腾东第一组中尉情报员,当时他只有17岁。秘密渡过怒江,多次潜入腾冲城内获取日军情报。一天夜里,他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独自走在一条窄窄的田埂上,突然看到对面大概二十米远处有东西在夜色中一闪,他本能地在心中叫了声不好,这是日本人的钢盔在月光下的反光,卢彩文向侧面扑倒在田中并迅速逃走,此时就听见一阵枪声冲着他刚才走过的地方打来,他幸免于难。他的一个战友在另一次获取日军情报的任务中被敌人抓住,残暴至极的日本人在火上架了口锅,将这名情报员的双脚活活煮烂使他疼痛至死,老人讲到这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提笔急书:勿忘国耻,自强不息。解放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现任腾冲黄埔同学会会长。闲来写字画画,算是远征军老兵中生活过得还不错的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天然屏障高黎贡

5月10日,高黎贡山,芒宽乡百花岭村,这里曾是远征军第53军周福成军部所在地,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总攻开始,强渡怒江后,与日军恶战并将守敌击退后开始深入高黎贡山,准备沿南、北斋公房道进军攻克腾冲,日军固守于各山头阵地顽抗,我军伤亡非常惨重,渔塘子大尖山被称为高黎贡山的锁钥,地势险要,是当时战斗最为激烈的阵地之一,此山型如金字塔,山顶驻守的只有几十名日军,但是由于它四周视野开阔,山势陡峭,易守难攻。美军参谋梅姆瑞少校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至今仍长眠于此。飞虎队派出空军支援,往复不断轰炸日军阵地,在山中逃难的当地百姓纷纷来到开阔地带观战并为远征军将士呐喊助威,送水送粮,阵地上爆炸声不绝于耳,硝烟伴着尘土迷漫在山野之间。经过数日鏖战,终将日本人赶过了高黎贡山,龟缩进腾冲城内并最后被歼灭。直到六十一年后的今天,当地老乡在耕作时,还不时地挖出来当年的弹片、弹壳等物件。从芒宽乡下来,我们来到了怒江边一座非常有特点的桥名叫双虹桥,在江心中有一块天然巨石形成的一个小岛,铁链分别飞跨两端与两岸相连。这座桥建于清乾隆54年,全长162.5米,共由19根铁索相牵而成。1942年5月,腾龙边区监督龙绳武(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子)揩家眷由此桥逃回保山,为防止日军进袭,远征军炸断了其中最长的一边。1944年5月大反攻时此处成为远征军第54军方天、阙汉骞部渡口之一。


周福成军部所在地---高黎贡山芒宽乡百花岭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15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