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113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雷: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气象服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8-10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国智在 2004/08/10 06:34pm 第 3 次编辑]

作为公共物品的天气预报服务一般是从公益无偿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而有些气象服务尽管具有私人物品性质,适合市场化服务,却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防雷工作。防雷工作出现初期是市场行为的结果,但是,最终却使气象部门获得了一项新的行政管理职能。我们以防雷工作的发展为例,讨论这类气象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
1、防雷工作简介
雷电灾害也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雷击伤亡人数愈万人。以上海市为例,每年仅保险公司因雷电造成损失对投保户的赔偿金额就高达数千万元。随着微电子和通信设施的普及,近年来雷电灾害更呈直线上升态势[]。1998年7月13日,湖北省黄陂县石油公司横店油库4号储油罐起火爆炸,一座1000立方米的柴油储油罐被毁,烧毁0号柴油125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隔仅一个多月,8月22日,湖北省南漳县化建公司遭雷击爆炸,铵锑炸药22.5吨,导火索146.5千米及近万枚雷管全部引爆,造成人员伤亡197人,倒塌房屋337间,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万元。
1752年7月的一天,伟大的美国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成功地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并首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据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电灾难,破除了迷信。尽管研究雷电、监测雷电、预报雷电是气象部门的职责,但是我国气象部门开展防雷服务却是1985年5月才开始的。起因居然是一次雷击滁州市气象局高压线事件。抢修中,接地电阻测试仪的使用,唤起了抢修人员的“灵感”。滁州市每年的雷击灾害很多,如果为工矿企业进行避雷装置检测,及时更换不合格的设备,既可以减少雷击灾害,也能获得一些经济收益。于是开始了避雷检测服务。到1989年夏天,这项业务便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此后,中国气象局加强了对防雷工作的调研指导,在1990年全国气象服务会议上,将避雷检测列为气象服务重要项目。1995年中编发13号文件赋予了气象部门归口管理与气象相关的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检测职能,1996年全国气象部门产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防雷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也推动了地方防雷立法工作的进程,各省、地先后建立了防雷机构,如不少省建立了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由主管省长等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气象部门,归口管理防雷工作,防雷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996年7月明确赋予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并于翌年1月由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气象管理规定》,把防雷减灾纳入地方法制化管理。湖北、山东、四川、黑龙江、安徽、吉林、福建、江西、山西、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都以政府名义,通过管理办法或条例等,也把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归口气象部门,工作范围由避雷针检测到防雷工程设计施工。
为了加强指导,1997年15个省防雷工作的联合体中国华云克雷公司和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先后成立,承担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器件开发、加强技术培训、组织规模经营的职责,进一步加强了领导。与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防雷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工作的通知》,与公安部、劳动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协商有关加快发展防雷工作的通知,制订了《全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及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管理办法,推动了防雷规范化建设。
1990年以后,中国气象部门防雷工作的另一大进步就是从防直击雷发展到综合防雷。进入90年代,随着电子、微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受强雷电干扰,产生强大的电流和电磁脉冲,通过电源系统、天馈线或信号线,使先进而娇贵的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等,虽未遭直击雷,却突然瘫痪。气象部门的计算机比较先进,数量又多,当然不能幸免,但也正因为如此,率先起来同感应雷击作斗争,积累了经验,推向社会,为防雷减灾服务,创造了良好的信誉。防雷事业蓬勃发展,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拓着广阔的领域。
2、防雷工作发展的原因分析
防雷工程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服务,从一开始就是以有偿服务(商业化服务)的形式出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服务产业。从防雷服务中,气象部门自身有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大的收益在于防雷减灾的巨大社会效益。气象部门从非工程性防雷咨询信息服务向工程性指导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防雷工作之所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和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杠杆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气象部门也从事雷电的监测、研究和预报,也深知雷电防护设施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始终没有开展防雷设施的检测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开辟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服务市场。气象部门不仅开展了防雷设施的检测服务,还发展到防雷工程的专业设计。这说明商业化气象服务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3、防雷工作的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防雷工程服务,由于有丰厚的利润驱动,必然引起市场竞争,加上防雷检测和防雷工程设计容易造假,出现防雷市场的盲目竞争,鱼龙混杂。不合格的防雷设施和不合格的防雷检测不仅不能有效地防止雷击,还可能起到引雷的作用。
因此,防雷工程作为一项生命线工程,必须用法律规范。新华社记者黄想华最近撰文呼吁统一规范防雷市场[]。文章指出:“海南目前从事防雷检测、设计、安装的单位除气象局和技术监督局外,还有6家单位参与其中抢接业务,也有一些工程队和个人受利益驱动参入其间,使本已杂乱的防雷市场更加混乱。由于防雷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项工作应由气象部门归口管理。然而海南目前还没有一项正式有效的相应法规来规范防雷市场,于是造成防雷市场‘军阀混战’的局面。导致一些不应发生的雷电灾害发生。”文中列举了三例发生在1998年8、9月份的雷击灾害,其防雷设施都是由一些未经政府授权的部门设计、安装、检测的。
海南的问题只是全国防雷市场混乱、不规范的一个缩影。血的教训一再告诫人们,防雷减灾工作人命关天,防雷安全检测和防雷设施的完善刻不容缓,具有法律效力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布实施迫在眉睫。必须依法管理防雷市场。
防雷工程还是一项有很强外部性的工作。特别是重要设施的防雷,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有关场馆的防雷工作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场馆和各分会场的有关设施在工程设计中就缺乏应有的专业设计,存在许多隐患。有关单位由于认识不足,一直拒绝云南省防雷检测中心对其防雷设施进行检测。1999年2月初,国家安全检查组对世博园的5个主要场馆进行了强制性检测,发现尽管都安装了避雷针等防雷设备,但只能防止直击雷,对于发生频率更高的感应雷却毫无设防。世博会举办期(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正是当地雷暴频发期,从多年平均看,至少有75个雷暴日。世博会主要场馆安装了大量电子电器设备,极易诱发感应雷,一旦发生雷击事故,不但会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更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并将影响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顺利进行,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国家安全检查组对世博会主要场馆要求限期整改。检查中我们发现,尽管云南省已经制定了防雷工程管理办法,但是,由于没有法律保障,难以对其防雷设施进行检查。
综上所述,政府必须加强对防雷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但是,笔者也认为,政府部门的扩张本性决定了从一开始就必须界定其职能范围。政府机构参加市场竞争会带来严重问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就会践踏市场游戏规则,象一只看不见的脚。依法管理防雷市场并不意味着由气象部门独家垄断经营防雷服务业。气象部门既管理防雷市场,又参与防雷市场的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垄断,不利于防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气象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管理防雷工作的行政职能,而防雷服务则是防雷服务公司的事,必须按企业运作。
4、小结
防雷工作的发展与一般的气象服务不同。一般的气象服务作为公共物品是从公益服务开始,然后逐步走向商业化。而防雷服务具有私人物品性质,却是从商业化服务开始,直接在市场竞争中发生发展,然后由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带来了问题,才由政府依法加以规范。在气象部门从政府机构转向事业单位甚至企业单位的同时,防雷服务却使气象局获得了具有执法权力的政府职能。这充分说明气象服务商业化并不简单地就是从政府走向市场,政府气象管理部门在新的制度安排中,不是参与气象服务,而是将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对气象服务的管理,所以,政府的能力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另外,防雷工作的发展提醒我们,政府机构开发项目,开发产品,然后将其交给非政府部门经营,并扶持和培育市场,规范市场,可能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字

沙发
发表于 2004-8-1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但不应该放在这里,应该放在俺的:旧版精华贴子 & 转载精华文章 板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4-8-10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放过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发表于 2004-8-11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引自《CHIAN防雷》“建筑结构雷电流分布特征的基础性研究”:我国保护弱电设备的内部防雷装置普及率不足5%,而美国是95%。如我国将此安装率提升至50%的话,防雷设备的年销售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8-11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把防雷和气象服务混为一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气象服务分成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防雷基本与气象服务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8-12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奖励下.
2004/08/12 12:30pm 转出到国智 -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8-31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6-2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