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呆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历史随笔]一世风华写人生: 谢安的精彩小故事 作者:佳人和泪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三:清谈误国
  终于说到这个话题了。既然是说谢安,咱也不能光拣他好听的说,有争议的,也该拿来写给大家,这样这个人才完整啊。勿庸置疑,谢安是支持清谈的,一个清谈大家,一位清谈领袖。王导也是如此。关于他的清谈,故事也有一些,最有名的是两个。来瞧瞧:
  第一个:畅谈《渔父》
  支道林、许询、谢安等等高僧和名士们都到王蒙他们家聚会,谢安环顾着大家,忽然有点儿伤感,就说:“今天真是高士会啊,既然时光这么难以留住,这样的盛会也不能常有,所以大家就一起畅所欲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吧。” 名士们一听都说好,于是许询就问王蒙,你有《庄子》吗?(呵呵,废话,那时候,这名士们的家里,啥没有也不能没有《庄子》啊。)王蒙立刻拿来,随手翻开,一看正是《渔父》这一篇,于是拿给谢安,让他拟题。谢安拟好题,就请大家各自发挥,阐述自己的心得。高僧支道林第一个先说话了,一谈就谈了七百多言(偶记得,这是按字数论,就是700多字的意思),说得是既精致又优美,才思文辞都非常不一般,大家听得这个佩服,人人赞不绝口。紧跟着,名士们都一一发了言。谢安是出题的,所以轮到最后才说。他等到大家都说的很尽兴之后,才开始谈他的看法。没想到这一谈,居然就一发不可收,一下儿就说了一万多言。而且是才气不凡,文采俊逸,再加上他意气飞扬又从容洒脱的神情,竟让满座的宾客都听得着了迷,觉得听着都是种享受。支道林听完,立刻赞叹说:你一言切中要旨,然后直入佳境,说得真是太好啦。。。。呵呵,读了这个故事,偶们谢太傅这“风神潇洒”的气度,真是如在眼前噢。
  第二:与王羲之的争论
  呵呵,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恰恰是通过这件事儿,偶们谢太傅对“清谈误国”这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表态,弄得王羲之是毫无办法。故事的大略是这样儿:
   那是他们俩都在建康的时候,有一天,俩人就一起到冶城(离建康很近)去游玩儿。然后登上城头,极目远眺。这时王羲之一看谢安,只见他沉默中望着远方,渐渐现出了悠然暇想的神色,仿佛已经不再置身在这尘世间了一样。呵呵,王羲之是谢安最好的朋友,他是十分了解谢安的。谢安那满脑子的老庄,他也清楚得很。
   于是,他就由谢安推崇老庄,想到了名士们整天清谈玄虚,越想越觉得心里不舒服,然后就对谢安说:“安石啊,你看,那大禹王为了勤劳政事,双手双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为了国家忙碌,老是忙到好晚好晚才吃上饭,即便这样,他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可你再看看咱们现在这个国家,正是处在危难之中啊,难道不是人人都应该为国效力吗!这些官员们整天清谈,荒废政务。文章倒都写得不错,可这对国家有什么用外!这清谈可不是现在应该提倡的呀!”
   其实王羲之为什么非要对谢安说呢?他是指望谢安能接受他的“金玉良言”,然后率先废了清谈,谢安在名士中影响大呀,他要先干了,其他的人不就好办多了吗?呵呵,这在偶看来,王羲之说得很好啊,没有哪句不对,而且他是把谢安当成朋友,句句都是发自腑肺的真心话。
   那么再来瞧偶们谢太傅是怎么回答的。他也没说好还是不好,只是看看王羲之,然后淡淡地说,“当年秦始皇任用商鞅,施行严厉的法制,秦朝后来又怎么样呢?两世而亡。难道这也都是清谈惹的祸?”王羲之愣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心想,你这不是强辞夺理吗!但无论如何,人家谢安的态度已经表明啦,你让我不再清谈?对不起,我不乐意。王羲之瞧着他,是一点辙也没有,谢安不是个喜欢扯皮的人,这他知道,谢安要不想改,再说什么都没用。自己是除了闭嘴以外,别无选择。
     呵呵,这件事儿大概是发生在谢安42岁到50岁之间,那时候,他的官还没做大,王羲之也还在世。那么,偶们应该怎样来看这件事儿呢?
   应该说,谢安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就会尽可能地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和满足,甚至不惜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在他看来,清谈玄理,给他带来了美好的心灵享受,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这与你们外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改?
  谢安可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也不想名垂青史。所以,有不少史学家和朋友说他是“晋室的忠臣”,偶就一直不太敢认同。也许从他做的事儿来看,倒是个忠臣的路数儿,但是,他可不是为了“尽忠”才这么做的。这说不上是抬高了他,还是贬低了他,因为这不是他的思路。其实他的思路也很简单,那就是顺应大局。而这个大局,其实就是自然。在他眼里,山水是自然,庙堂同样是自然。所以,虽然他不得以出山,不得以当官儿,不得以扛东晋的天下,但他总能够调节自己去顺应,能够一生“风宇条畅”,并把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呵呵,山水和官场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理顺了,不让任何事情处在斗争当中,所以外面的事情可以做好,而自己也能快乐。这对一个有情有欲的“人”来说,何其难也!!这个,也就是偶们常常说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出处同归。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谢安去世之后,有一回,桓玄问谢道韫:“当年谢太傅高卧东山,没有想作官的意思,后来为什么又出山了呢?”谢道韫想了想,庄重回答说:“对亡叔来说,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么差别呢?”…… 呵呵,道韫的确是她叔叔的知音啊。
  
   当搞懂了他的思路之后,对他这个“清谈”,还有后面要说的“奢华”,偶就能够理解了,就不会去指责他。但是,偶们不从他这个角度去看,而是从对国家的影响来评价的话,偶就不能认同了,反倒觉得王羲之被气得怪可怜。呵呵。关于太傅这个“清谈”的事儿,偶倒觉得,王安石的这首诗还是比较客观的:
  
   谢公功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秦晋区区等亡国,可能王衍胜商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5-3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