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CN防雷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轻松注册
查看: 663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0部伴随我们长大的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cpu50436在 2004/06/17 10:02pm 第 3 次编辑]

100部伴随我们长大的电影

这是100部伴随我们长大的电影,这是100部代表了我们欢乐、痛苦、微笑、眼泪的电影,
这也是100部我们喜爱的电影。它们浓缩着我们的生命。


001. 《三十九级台阶》 The 39 Steps(1935)

虽然晚了一些,能接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的教育总是幸福的。

简介:1935年由英国出品,著名悬念大师西区柯克导演,罗伯特.多奈特等主演。
影片以世界大战前夕为背景,虚构了一出平民卷入间谍战,最后延缓战争爆发的精彩情节。影片讲述了英国工程师亨内在一次偶然中卷入了一场德国间谍企图刺杀友国领袖的阴谋中。由于亨内手中有前英国特工人员留下的线索,所以德国间谍对他穷追不舍。在逃亡过程中,亨内结识了议员女儿帕梅拉,并通过她的保护和帮助与英国警方及反间谍机构取得了联系。最后关头,亨内终于参透了前英国特工留下的线索意义,走过三十九级台阶来到炸弹爆炸的总控室---伦敦大钟机房。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后,亨内终于粉碎了德国间谍的阴谋,延缓了欧洲战争的爆发。而亨内也和帕梅拉缔结良缘。《三十九级台阶》是悬念大师西区柯克经典惊险影片之一,特别是影片结尾亨内以身体拉住伦敦大钟指针的场景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

我看过不少希区柯克的影片,这部也看过不止一遍,第一次看时应该还小,不是很懂,后来才有点点明白~


002. 《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1936)

就是看它认识的卓别林大师。

简介:《城市之光》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成功,使公司净赚了三百万以上,但卓别林五年后才推出了另一部新作《摩登时代》。这段时间正是美国经济崩溃的不景气时代,农民失去家园,工人失去工作,卓别林则忙着他的第三次婚姻和欧洲、亚洲的旅行。本来他曾一度对默片的前景失望,想过退休后把一切变卖然后到中国去。 此时,他遇到了已婚夫人宝莲.高黛,两人在孤独的情况下同病相怜而结合。宝莲高黛身上含有一点女流浪者的味道,这一点刺激了卓别林,使他再次产生了拍片的念头。这一次他仍然要拍摄默片,但在风格上脱离《城市之光》的感伤主义,改走写实的路线,这就是反映工厂制度扭曲人性的讽刺喜剧《摩登时代》。此片在1936年推出公映,依旧大获成功,证明卓别林的默片喜剧大师地位在观众心目中是屹立不摇的。

很遗憾,没有完整地看过,但是有印象,有一阵子电视里经常放卓别林的系列,他在《大独裁者》里演绎可以说经典及至!



003.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对南北战争没有感觉是很正常的,整部电影中就数火烧亚特兰大令你最兴奋。

简介: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 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这部片子荣获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接等七项大奖。男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对这个作品是听收音机里的小说开始的,原版的看过,后来他们对原片的色彩和录音做了处理后再次上影,费雯丽和丈夫是另一位有名的演员:劳轮斯.奥里佛,原版的《王子复仇记》就是他演的,费雯丽的另一部不忘的影片就是那永远经典的《魂断蓝桥》。




004.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40)

本来习惯了爱情都以美好结局,没想到这部戏给当时还年幼的我开了个大玩笑。

简介:魂断蓝桥》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浓厚,具有甚高的催泪效果。整部片有感叹造化弄人外,也恰可作为那个时代道德观的纪录。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使得这个标准爱情悲剧故事背后有着反战讯息。主题曲《一路平安》更是风靡全世界。
《滑铁卢桥》第一次在1931年拍成电影,但未受重视。第二次则在1940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由茂文·李洛埃导演,西德尼·佛兰克林担任制作,约瑟夫卢坦堡摄影,赫勃史都赫特配乐,费雯丽、劳勃泰勒主演,另还有露茜华逊、维珍妮亚费尔德。
一次偶然的机会,芭蕾舞女演员玛亚(费雯·丽饰)在滑铁泸桥邂逅了高级军官罗伊(罗伯特·泰勒饰),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堕入情网。由于战争的原因,两人决定马上结婚,但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罗伊接到命令,部队当晚开拔。一对有情人就此分别。
玛亚由于执意要去车站为罗伊送行而耽误了当晚的演出,被不近人情的剧团老板开除,她的好友也因替她仗义直言而遭同样命运。两人一起搬到了一处廉价公寓,相依为命。
细心的罗伊写信让母亲同玛亚见面以便照顾玛亚。但就在玛亚于餐厅等候其母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罗伊的名字赫然登在阵亡名单中。此时罗伊的母亲来到她面前,尽管这位贵夫人非常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亚已情绪混乱,言语无礼,不知所云……
绝望的玛亚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病倒了。痊愈后,为了维持生活,玛亚和她的好友都沦为街头应招女郎。一天,玛亚在车站拉客时,突然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朝他走来,是罗伊,他并没有死,他回来了!见到玛亚,罗伊兴奋得不能自持。在一家餐厅,罗伊兴奋得谈论着他们的婚事,而玛亚却思绪万千,趁罗伊不注意,悄悄擦掉了厚厚的唇膏……
玛亚的遭遇使她无法面对与罗伊的婚姻及罗伊家族的显赫地位。最终她选择了为心爱的罗伊徇情。她来到他们最初相识的滑铁泸桥,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

主演: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场“玛拉看见雨中等待她的洛依后,慌乱地穿衣服,急急忙忙打了把伞冲下楼,当两人见着拥抱后,忘情一吻,那伞早已落至身后……”以及玛拉最后决定结束身命时迎想汽车时的那眼神…………





005.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千万别说那首著名的英文歌曲《卡萨布兰卡》是片中的主题歌或插曲。

简介:卡萨布兰卡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的欧洲大陆。流离失所的难民沿着曲曲折折的路线云集到北非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想从这里取道里斯本前往未受战火波及的美洲。为此,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人们千方百计想弄到一张出境护照,整个卡萨布兰卡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成了一个醉生梦死的城市。这个城市里有一个难以捉摸的人物——里克酒店的老板里克.勃兰。他曾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因被德国人通缉捉拿,于巴黎陷落前和他的黑人乐师山姆逃到卡萨布兰卡,变成了一位落落寡欢、玩世不恭的酒店老板。
  这一天,德国要人司特拉斯少校来到这个城市,在他到来之前有两名德国信使被人打死,他们身上有两张由德国元帅签署的通行证。但前往机场迎接的法国中尉雷诺却猜出德国人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信使被杀,而是要扣留捷克爱国者拉斯罗——他刚刚在这天早晨同年轻貌美的女郎依尔莎来到卡萨布兰卡。
  晚间,人们都来到里克酒店。打死德国信使的犹加特情知自身难保,把两张通行证交给里克,里克把证件藏在山姆的钢琴里。代表法国傀儡政府的雷诺为了讨好德国人,在酒店击毙了犹加特,但搜不出证据。一场混乱过后,拉斯罗和依尔莎也来到了里克酒店,拉斯罗立即引起了德国人、法国傀儡当局和当地爱国者的注意。依尔莎却因意外地见到山姆而大为惊讶。她要求他再弹一曲《时光流转》,山姆推托再三,不得已而演奏。一曲未终,一向处世泰然的里克却面色苍白地冲出来,斥责山姆:“我不是跟你说过再也不许弹这首曲子了吗!”他突然看到了依尔莎,不禁一震。原来,依尔莎是拉斯罗的妻子,为了斗争的需要并未公开。拉斯罗被关进集中营后,一度讹传已牺牲。依尔莎孑然一身,在巴黎与里克邂逅相爱。巴黎陷落前,他们准备和山姆一道出走,临行前,依尔莎突然得知拉斯罗还活着,因生病需要她去照料。她给里克留下一张诀别的字条,却未能说明真相。里克伤透了心,到了卡萨布兰卡后变得冷漠、孤僻,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依尔莎的出现搅乱了他的心境,他无法原谅她的言而无信。
  拉斯罗和依尔莎在卡萨布兰卡为了弄到出境护照而四处奔走。司特拉斯既然专为阻止拉斯罗而来,当然对他们严密控制。依尔莎在绝望之际去找里克,他们旧情复萌,紧紧依偎在一起。依尔莎把实情相告,并求他为他们两人的命运作出决定。就在依尔莎去找里克的当晚,拉斯罗因参加当地爱国者的集会被追捕而逃到了里克酒店,雷诺跟踪而至。里克稳住了雷诺,使他以为自己打算带依尔莎出走而把拉斯罗撇下由雷诺摆布。一直到最后关头,里克掏出枪来逼着雷诺在通行证上签名时,雷诺、依尔莎才明白里克为了拉斯罗斗争的需要和依尔莎的幸福而打算牺牲自己。里克催着他俩上了飞机,司特拉斯闻讯赶到,被里克击毙。雷诺为里克的行动所感动,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了里克,同他一道加入了法国抵抗运动。

此片另一个名字很多人同样熟悉《北非谍影》,主演同样是大名鼎鼎的亨弗莱·鲍嘉和英格利·褒曼,主题的句是“他们和命运在卡萨布兰卡有约。”一样曾经看过好几遍:)



006. 《罗生门》Rashomon(1950)

命运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这部电影变成了电影的教科书。

简介:日本大导演黑泽明之作,故事叙述一对夫妻进入森林后遇到一个男子,第二天,丈夫死亡而妻子被强暴,但根据不同人的说法,事实发展皆不致,致于真象到底为何呢……
大雨滂沱中的古老罗生门。这个罗生门本是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大城圈的正南门,附近人烟稀少,年久失修,多有倾圮之处。行脚僧、卖柴的和打杂儿的三个人在这里避雨。卖柴人自言自语地说:"不懂……简直不懂!"
话一出口,便引起了打杂儿的注意。闲得无聊,索性凑过来问卖柴人:究竟不懂什么,何妨说说,好在这里有位见多识言语物大和尚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可怕。照方才这宗事儿看起来,世道人心,简直就没办法让人想念。这可比什么强盗,什么瘟疫,什么荒年、火灾兵灾都可怕!"说完,望着两脚,沉默不语。打杂儿的好奇心胜,再三央告卖柴人,让他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于是卖柴人慢慢地讲了起来。据他说,三天之前他进山打柴,走进山里,第一个使他吃惊的是看到灌木枝上挂着女人戴的斗笠。其次是离此不远的地方有一把女人用的精致木梳。第三是木梳附近有一武尸体。于是他飞跑去报了官。第三天他被传到公堂上。过堂的情况是这样的:
卖柴人讲了他看到的情况。证人行脚僧说,被杀者就是他曾经看见过的那个武士,那一天,他化缘归来,路上曾遇到那武士牵马步行,马上坐着一位妇人。
押着被擒的大盗多襄丸的捕快说,是大盗多襄丸杀了那武士,弯羽大箭和长弓、桃花马全是被杀者的东西。多襄丸被他抢来的巴摔下来,所以被擒归案。
多襄丸则供称,他汪是败在捕快手下而被擒的。大概有毒蛇死在泉水里,他喝了那泉水而肚子疼的要命,便下了马趴在石桥上。至于杀死武士的原因,则是因为想夺那武士美貌的妻子。据他说,那天他看见武士护送他的妻子从山间驿道上走来,便迎上前去,并递给他一把大刀看。诡称山里有座古坟,坟里有不少这么好的长刀、短刀、古镜,如果你喜欢,任何一件都以最便宜价钱卖给你。武士动了心,便跟他去看宝,结果那武士上了当而被绑在树上。然后他又骗女人,谎称她丈夫被毒蛇咬了。武士妻子信以为真,随他跑进树林,于是当着武士的面强奸了武士的妻子。他说,他本来并不想杀死那武士,原因是不杀他就可以把他女人弄到手,何必杀人。但是那女人不答应,硬逼他和她丈夫决斗,说是"两个男人不管哪一个,得给我死一个,让我跟随活下来的那一个!"据他说,他很佩服那武士,因为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和他斗20回合的,但是那武士是在第23回合上被他砍倒的。
据武士的真砂说,她丈夫非常卑视他,她扑到她丈夫的怀里诉说委屈,晕了过去,等她醒来才看到,她丈夫被她手里那把短刀误刺部而死。
武士的灵魂被女巫招来,武弘的灵魂借女巫之口诉说道:他的子曾经唆使多襄丸把他杀死,说:"你给我杀了他,他不死我不能跟你在一块儿!"连多襄丸听了这话都吃惊,使用刀割断绑绳,然后扬长而去。他感到十分羞耻,便拾起掉在地上的真砂那把短刀刺进自己的胸膛。
卖柴人说,他们说的都不对。理由是这场面是他亲眼所见的。据他说,他在公堂上说看到那条汉子的尸首是编造的,原因是说真话吃挂络。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多襄丸在真砂面前赔不是,要真砂给他做浑家。真砂不同意,拾起草丛那把短刀把她礁夫的绑绳割断。多襄丸认为这是真砂让他俩决斗,但武弘去说,犯不上为这样的女人拼命。真砂哈哈大笑,说武弘才真正没出息。如果是个大丈夫,为什么不杀了侮辱自己女人的多襄丸?她又责备多襄丸和武弘在真砂的挑唆之下才交手的。两人的武艺也并不你多襄丸自吹自擂那样高超,而是稀松平常,最后武弘被多襄丸刺中而死。
雨小了,罗生门后生传来婴儿的哭声。原来,那打杂儿的正在剥那弃婴的衣服。卖柴人大怒,把他推开,僧人连忙把孩子抱过来。卖柴人骂打杂儿的恶鬼,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打杂儿的反唇相讥,他说:你也是自私自利。那真砂的短刀和梳子难道不是你拿走的吗?都一样,你也没说实话!卖柴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雨住了。打杂儿的踏着积水扬长而去。卖柴人伸手想从行脚僧手里接过那弃婴,行脚僧以为他要剥孩子。直往后退,连说:"你不能,你不能上能!"卖柴人说,他是抱回家去养着。这样,行脚僧才把孩子交给了他。卖柴人说,他家里已经有六个孩子,养六个和养七个,辛苦是一样的。
雨过天晴,夕阳余晖仿佛爱抚似地照着卖柴人走去的背影。

导演是日本的黑泽明,本片现在已经成了从事导演演员职业必须看的一本教科书了,不过我没看过,名字知道。


007. 《流浪者之歌》(1951)

“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噢……”歌声想起,背后是一句绝望的台词——“贼的儿子是贼”。

简介:《流浪者》看起来类似那些年里流行的对“吃人的社会”控诉的一类电影,主人公拉兹,照现在的说法是“边缘人”。这种以市井小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影片中很常见。而拉兹的悲剧也成为中国父母教育子女的警世教材。

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电影,里面的每一首现在依然都哼唱出来,印象极深,还有丽达在船上歌唱的片段…………









008.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所有都市童话中的第一经典,天真无暇的公主和老道的记者的故事,后来的模仿者越爱玩
花样,就越不可能超越它的高度。

简介:某国公主出使意大利,耐不住寂寞,悄悄溜出宫殿,至夜竟流落街头,被某报记者带回家,留宿一夜。

   第二日,记者发现报上刊登着公主意外生病,取消一切外事活动,顿感蹊跷,细细察看,竟觉自己昨晚留宿的女孩与公主颇为相似,一时想借此机会发条独家消息,稳赚一笔。遂带着女孩四处游玩,期间闯祸不少,却乘此机会让一好友偷拍下公主的玉照。  

  与此同时,该国也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到处搜寻公主的下落。两队人马不时相遇,都被记者巧妙躲避。

   一天过去了,公主终于要回宫了,俩人依依惜别,才发现已有了感觉,怎奈公主毕竟是公主,平民终究是平民。  

   最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俩人语带双关,以示告别,那些偷拍的照片成了最好的礼物。  

  影人评语

  《罗马假日》的情节简单的很,却凭借男女主角的成功出演以及罗马的街头风景成为了世界经典,尤其是奥黛利·赫本,其魅力倾倒了无数影迷,可爱的赫本头也随之流芳百世。

  奥黛丽·赫本一名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剧情描述英国公主到古都罗马访问,对繁文褥节视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区欣赏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国记者,两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但英官访问团发现公主失踪,都捏一把冷汗。最后公主为了本身的职责而忍痛牺牲爱情,令人黯然神伤。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是由我最喜爱的男演员格里高利·派克(他另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同样看过)和奥黛丽·赫本主演,永恒的爱情经典片,里面的镜头、片段、台词我都还记得~


009. 《无因的反叛》 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这部旧作令人绝望:无论怎么装酷,我们都无法比半个世纪前的詹姆斯·迪恩有型。

简介:《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又名《养子不教谁之过》。

  安迪·沃霍曾说:“詹姆斯·迪恩一共拍了三部电影。不过,即使他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依旧是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他拍过的电影分别为《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光是这些名字就足够激发出史诗的观感,而三部影片也确如其名,构成了原子时代青年的英雄诗篇三部曲,充满美感和困扰……詹姆斯·迪恩是永恒的斗争的化身。或是纯真与老练的斗争,或是青春与成熟的斗争,或是男人与他的形象的斗争。但在每个方面,他的斗争都如镜子般观照出无因的反叛的那一代。他的痛苦在银幕内外均极度真实,他欢愉的瞬间则少有而珍贵。他成为我们的英雄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完美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被损坏然而美丽的灵魂……”

  在詹姆斯·迪恩成名之前,牛仔裤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工作型服装。但是,随着《无因的反叛》捧红了詹姆斯·迪恩,他的着装方式受到了疯狂的崇拜和模仿,牛仔裤也被赋予了某种文化内涵。尤其是直筒型牛仔裤,至今仍是广受欢迎的经典款式。

很遗憾,没有看过这部影片





010. 《大闹天宫》 (1961)

孙猴子的面具和筋箍棒成为了每个少年的梦想。

简介:动画,这个曾经在中国如此辉煌的名字,在现在的很多人嘴边却成了欧美日等国外卡通以及幼稚思维的代名词。中国的动画前辈们在世界独立艺术长廊中曾有过灿烂的过去,他们的作品具有超出儿童动画范畴的深远而广泛的艺术影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那个时代的文化受众们对于这一切已经开始渐渐淡忘了,更有甚者,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动画从业人员和动漫爱好者们也由于年龄的限制对于这些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
历史上文化前人的宝贵遗产开始被淡忘,实在很有必要写上这么一篇文章,将中国动画的前前后后细细道来。
中国美术电影(也就是现在说的动画片)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1940年万籁鸣、万古蟾应上海新华联合影片邀请,成立卡通部并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2年完成并发行。
影片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受到欢迎。这部作品现在看起来可能是非常粗糙,可是,在动画的初创年代里,前辈们在完全没有参照者的前提下,完全独立地制作出了叙事长片,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要知道那可是战争年月呢,更何况《铁扇公主》一片更是开了日后亚洲动画繁荣的先河,在日本享有"漫画之神"美誉的手塚治虫先生就曾坦言自己是在年轻时观看《铁扇公主》之后,被其打动才走上漫画家之路的,而手塚先生的作品更是可以说现在所有的日本漫画类型中都有他作品的影子,可想而知中国的动画前辈们对整个亚洲动漫的影响是多么的深。据当年参加过手塚先生访问上海美影厂的人士回忆,手塚先生在万老(万籁鸣老师)面前连连鞠躬,不敢以平辈相称,以晚辈自居,这件小事也反映出了日本动漫界的泰斗对中国动画的前辈们的尊敬,而现在的很多动漫爱好者竟不知中国动画之辉煌过去,实在是一大悲哀。
手塚治虫敬仰的万老更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导演,这部拍摄完成于1964年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甚至在未完成下集的1962年,上集就已经得到1962年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虽然获奖众多,不过类似的外来荣誉在中国动画的历史上到也不少,这些并不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这部作品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不为"四大名著""传统保留剧目"等盛名所局限,勇于改革创新,造就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式动画独特的文化艺术视角,以及使得几代中国人自小就体会到了中国式的浪漫情怀,这些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意义。《大闹天宫》描述的正好是《西游记》中最具古典浪漫主义的一段,孙悟空以一己之力,和象征着封建势力的整个天庭相抗争,这是何等的气魄?"老孙"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普遍承认的英雄人物和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这部动画片可以说是功不可抹,可是现在的很多年轻的动漫爱好者却对这《大闹天宫》的前因后果乃至内容说的是什么都已经无法说出所以然来了,岂不可叹?

相信这是大家小时候的最爱,估计和我一样。男的小时候人手一根各式各样的金箍棒:)


待续…………

沙发
发表于 2004-6-17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吃什么菜,看什么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4-6-17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前10部国外的居多呀。
都听过,但没看过。
《大闹天宫》除外,我小时候可迷《大闹天宫》了,迷细致的图画、鲜艳的颜色、七十二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水道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顺序是随意的,没有刻意编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6-17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烦楼主有时间上给我们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6-17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烦楼主继续上给我们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cpu50436在 2004/06/17 11:52pm 第 1 次编辑]







011. 《小兵张嘎》(1963)

每次看完都想去堵别人家的烟囱,只是到处都没有烟囱。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的张嘎,亲眼看见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他怀着为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叔的愿望,跟游击队一起生活,一起战斗。他配合游击队拔掉敌人炮楼,救出了老钟叔。
天高云淡,千里长堤上一排排参天的大树巍然屹立着,一个满怀着复仇怒火的少年在长堤上急促地奔走,他来到水流湍急的河滩,脱下衣裳投身这宽阔的河流,矫健地向前游去。这是《小兵张嘎》里的几个画面,它形象地展示了遥远的路途,险恶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张嘎那颗投奔革命的火热的心,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少年在革命的风雨历程中迅速地成长起来。影片围绕着张嘎的种种经历,反映出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40年代人民战争的一曲高昂的战歌。
崔嵬与陈怀皑联合导演这部影片时,为了准确表现张嘎性格的发展与成长的轨迹,突出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对徐光耀同志的小说和剧本作了很大的改动,删去了一些虽然热闹有趣但对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作用不大的情节。为了更加丰富和深化主题,对某些情节又作了极大的改动。
影片《小兵张嘎》是由著名的摄影师聂晶拍摄的,他在艺术上是很有追求的。影片的影调是在明快之中带有刚健之气,给人一种鲜明、坚实、浑厚、纯朴的感觉。它对光的处理总是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切光影的安排首先是以人物为主,突出环境气氛也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环境与人物相呼应。影片的构图精致、简炼,尽量防止和隐蔽一些繁琐的线条,力求人物和主要线条的突出。画面里的基本线条是雄伟有力的斜线,人物近景尽可能拍摄侧面或半侧面的角度,增加了嘎子敢于斗争的动势,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给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奋勇前进的力量。影片《小兵张嘎》的摄影中,最具特色的还应数那著名的运动长镜头的运用了。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很少见,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传到中国来,这些镜头是在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用手工业式的土办法拍摄的,因此聂晶同志的这些探索更显得十分可贵,它在中国电影镜语语系的演变中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

这个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真的随着成长几乎是有放就看的,剧情已了然于胸,呵呵:)



012. 《地道战》(1966)

从父辈那里遗留下来国产战斗故事片中最有趣的一部。

简介: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和上面的一样,同样是有放就看有放就看的。


013.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外国喜剧片,我能从片头一直笑到片尾巴,人均完整看过5次。

简介:喜剧的效果是要人发笑,不同的喜剧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搞笑方式,我喜欢的是法国喜剧家雷诺.勃拉姆,就是那个指挥家先生。也许是我见识不深,反正我觉得他最值得推崇的就是<虎口脱险>。
  这是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中的小故事。我认为雷诺是运用矛盾手法搞笑的高手,就象卓别林是使用道具搞笑的大师一样。
  指挥家先生本身是个爱国者,因为他尽管不十分乐意但也替盟军的飞行员去接头,虽然害怕但也与德军官周旋也做到了宁死不屈,虽然自私自利但也知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所有的矛盾都就凑成了一场场的喜剧。
  在人物安排上其实也是以矛盾来表现笑料,除了飞行员,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指挥家和油漆匠了,首先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有判别,碰到了一起,不得不一起谋事,就是安排了一个喜剧的模式,不同的身份使二个人有了不同的性格,忠厚老实的油漆匠和自私狡诈的指挥家!换鞋和接受德军的审讯就在充分暴露二个人的不同时碰撞出一段段的笑料。
  其实即使在小的地方也充满了矛盾:需要小心谨慎而为之的接头儿地点选在了洗澡堂、身材健壮的男飞行员偏偏要装成婀娜的女芭蕾舞演员、连狙击手这样的角色都可以让一个对眼儿来执行……
  这一幕幕的搞笑场面均来自整个的剧情全是在矛盾中发生的,剧情发展就是使无数的矛盾不停地碰撞,这种搞笑场面让人们觉得熟悉,但又觉得发生得太巧了,人们就可以接受,比那些不合逻辑的闹剧要真实的多了!

呵呵,十分喜欢这部片子了,百看不厌,是由法国最著名的喜剧演员雷诺.勃拉姆,其一生塑造了很多戏剧形象,他很多其他的作品我也看过很多,非常喜欢,至今《虎口脱险》的很多台词我都还记得





[img http://art.beelink.com.cn/20020521/m714.jpg[/img]

014. 《毕业生》 The Graduate(1967)

达斯丁·霍夫曼教会了我少年识的愁滋味,记得当时特爱模仿那忧郁的眼神。

简介:又一个通宵上网后的清晨,边啃着包子边往宿舍走,忽然瞥见了海报橱窗里挂了一只大蜘蛛。一时有些感慨,昨晚还没有的,一夜间竟结了那么大张网。毕业班的橱窗是每年6月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又到了毕业时节,想起《毕业生》。
  刚毕业时的人或许就象那样一张海报,有青春的笑脸,有优异的成绩记录,有或豪情万丈或清高自矜的座右铭,展望一份美好的前程。但是在橱窗的一角灿烂了几天之后,就在不经意间蒙上了一层蛛网。罗宾逊夫人之于班,或许就如蜘蛛之于海报了。
  其实这个比喻很不恰当,因为罗宾逊夫人也曾是象班一样的有着美好憧憬的毕业生。她怎么成了后来的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必她自己也是心下黯然,才那样的不愿触及年轻时代的话题。我们看到的罗宾逊夫人,是一个只追求肉欲享乐,精神空虚荒芜的半老徐娘,但在自身受到威胁时,她又是那样狡诈和恶毒。一想到我们以后有可能变成那样,就叫我不寒而栗。我怜悯而又厌恶罗宾逊夫人。
  班是我们的同龄人,有着种种的困惑和冲动,他在受引诱到沉沦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的弱点从片子开头的一个小细节就看的出了,班木然的站在机场的传送带上,前景中络绎不绝的旅客经过,但当前面来了一个美女(从班的反应可以推断得出了)时,班的表情起了变化,几乎有点瞠目结舌地望着她,视线随之移动,直到她擦肩而过,又恢复了原来的木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我看到这就猜到后来会有些什么事发生了。
  班和罗宾逊夫人在旅馆的初次幽会真是让我惊心动魄。罗宾逊夫人吞吐的烟圈,冰冷的眼神,仿佛不是在偷情,而是凶手在谋杀现场。班起初的拘谨和稍后的放肆,都流露出内心的懦弱和不安。虽然故事情节今日看来已不新鲜,但男女演员的独到演绎真是少人能超越的。
  伊莲是片中唯一的完美形象了(也许是还没毕业的原因?),但可惜也是三人中最单薄的一个角色。班从她身上发现了自己已经和逐渐失去的东西,终于鼓起勇气摆脱了加诸身上的种种束缚并带走了伊莲。这中间伊莲给我的感觉似乎只起到一个象征的作用,表明班追求的某种美好事物。班带走了伊莲,与其说是叛逆,不如说是逃离。片中最后一个镜头是班和伊莲坐在巴士后座上,眼中有欣喜,有希望,有决心,也有迷惘。他们是否能永远保持自我,不被罗宾逊夫人们腐蚀,同化呢?
  身边有好些已经毕业几年的朋友,他们中就有象班一样的人。也有些朋友毕业在即,再过一年自己也要毕业了,不由得彷徨起来。离开了象牙塔,人性的美好是否真那么容易凋落呢?若我遇到的是罗宾逊夫人而非伊莲,我将如何把持住自己呢?

达斯丁·霍夫曼,优秀的演员,《毕业生》,优秀的电影,没有记错的话,电影的主题歌好象也很出名,后来达斯丁·霍夫曼主演的《雨人》同样很优秀~



015.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

导演自己要求禁止播放的一部让人彻底绝望的电影,少看为好。

简介:这是史上最奇特的影片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惹来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讨论,而且其中暴力场面还被许多青少年争相模仿,因为这个原因它一直被禁演近30年至2000年,库布里克导演辞世之后方得以与观众见面。
  这部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小说原著的电影之奇就奇在,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这样彻底地将暴力毫不修饰地展现在银幕之上:影片前半部,少年阿历克斯们无恶不作,殴打老人、强奸妇女、入室杀人、拦路抢劫、欺骗父母、互相残害……也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表现和阐释暴力: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少年们露出狰狞面孔在雨夜行凶,暴力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暴力可以如此张扬。影片前半部,阿历克斯因为杀人而入狱,他为了换取自由而加入了一项犯人暴力改造计划,他被迫每天观看大量的暴力电影片段,出狱后,他丧失了暴力的能力和欲望,成了政客们的宣传工具……
  “橙”在马来语中指“人”,发条橙即发条人的意思,库布里克在这部有意隐去时代特征的关于未来社会思考的电影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人在建制和科技里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紧张的社会中怎样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故事大纲:

  一个英国的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行期,答应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屏弃,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他写的书(名为《发条橙》)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

  《发条橙》是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最初在美国发行的时候,发行商坚持将小说描写亚历克斯长大后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的最后一章删去了。而伯吉斯始终对这一章耿耿于怀,认为没有这一章,他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一直不满意美国版的《发条橙》,不管小说或是电影。

  当库布里克看完这部小说后,他极力说服华纳电影公司于1969年斥资20万美圆买下了它的版权。带着仅2百万美圆的预算,库布里克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库布里克借鉴了许多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

  《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英国也在国内禁止了此片的放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听说这部作品是通过《译林》杂志,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但是知道它,很奇怪,每当看到《发条橙》的字眼时,我会想起另一部作品《剪刀手爱得华》,并且看过同名电影,印象很深刻!


016. 《桥》Bridge(1971)

实不相瞒,当年看的哭过,印象深刻的还有《无情的战线》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很遗憾,暂时没有搜索到相关的剧照,不过小时候的确看过,还有上面提到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及里面的主题曲……


01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

关于一个男人和5个女人的战斗故事片,悲伤的让人不想再看下去了。

简介:1942年夏天,瓦斯科夫准尉带着两个高射机枪班驻扎在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这里的车站早已不停火车,但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轰炸,所以守卫住这个车站仍然很重要。但是,瓦斯科夫的战士们因平时没有战斗任务,经常喝醉闹事。为此,他请求到此视察的少校换一些不喝酒的士兵来,少校表示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可几天过去了,上级没有动静,他对女房东玛丽娅发起牢骚来。玛丽娅平时对瓦斯科夫体贴入微,村里传说,他俩是相好。

  一天早上,瓦斯科夫听到外面传来卡车声,玛丽娅告诉他,机枪手们来了。他喜出望外地出门去迎接。女排长基里雅诺娃代表她的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向他报到。瓦斯科夫这才恍然大悟,上级派给他"不喝酒"的士兵就是这群女兵。
  姑娘们不愿住老乡家,瓦斯科夫只好把消防棚拨给她们当营房。姑娘们要去采野果子,摘酸模草,理由是她们不吃这类东西会瘦的,瓦斯科夫也只好同意了。
  瓦斯科夫有了这些女兵,显得不自在多了,"连找自己的部下还得敲门"。他心情烦躁得去向房东玛丽娅买私酒,玛丽娅惊得失手摔碎了手中的盘子,因为他一向反对战士买私酒。
  一个夜晚,德寇空袭。女战士们听到命令,从床上爬起来,迅速站到自己的岗位上,精神抖擞地向敌机射击。班长丽达打中了敌机,还击毙了那个跳伞的德寇。她两眼发愣地盯着德寇的尸体,不由地想起自己牺牲的丈夫。
  她和英俊的奥斯夏宁是在学校一次晚会上认识的。他们结婚时还不满十八岁,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伊果尔。可是,战争夺走了他们像诗一样美丽的生活。奥斯夏宁穿上军装,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她和儿子,不久在前线阵亡。于是丽达去炮校学习。她来这个小车站,是因为听说这里离她母亲家不远,她可以经常看望她母亲和由母亲照料着的儿子伊果尔。
  第二天,少校又送来两名女战士:美丽热情而倔强的然尼娅和纤弱、文静的犹太姑娘索妮娅。然尼娅的妈妈、弟弟和妹妹被敌人的机枪扫射死了。她只身穿过封锁线,投奔到军队里。她父亲介绍她认识了英俊的上校。谁知她对这位青年军官一见倾心。虽然她父亲提醒她,"他是有家、有妻子的。"但她仍执著地爱着他。上级领导为了中断她和上校的关系,把她送到这里来。
  然尼娅很快成了丽达的好朋友,听到她俩身世的女战士嘉尔卡也加入了她们的小圈子。她们常常把省下的面包和白糖等食品交给丽达,好让她夜间溜出去,搭上过路的卡车,悄悄送到她母亲和儿子那里去。
  上级答应让女战士洗澡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瓦斯科夫亲自为她们放哨。她们像过节一样在河里尽情地嬉戏。然尼娅建议洗完澡举行一次晚会,痛痛快快地乐一乐。
  这天深夜,丽达跟往日一样又偷偷地上她母亲家。天快亮时,她在回驻地途中发现了两个德寇,看样子是空降的。丽达赶紧跑回驻地向瓦斯科夫报告。瓦斯科夫打电话向少校汇报,随后带上丽达、然尼娅、嘉尔卡、丽扎、索妮娅五个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出发。可瓦斯科夫始终不明白,丽达怎么会发现德寇的,她深更半夜到树林里去干什么?但丽达回答吱吱唔唔,幸亏女排长帮她敷衍过去了。
  这支小分队在瓦斯科夫带领下决定从沼泽地的小路直穿过去,赶到伏奥比湖去阻击德寇,不让敌人去破坏基洛夫铁路和斯大林运河。
  瓦斯科夫让姑娘们每人拄一根粗树枝,以防陷进泥淖中。可穿越沼泽地谈何容易!嘉尔卡不留神,一只脚陷入泥沼,脚拔出来,靴子却陷在泥里找不见,只得光脚走。
  穿过沼泽地,姑娘们在瓦斯科夫的指挥下进入阵地。黎明时,他们发现敌人不是两个而是十六个,情况相当危急。瓦斯科夫派熟悉地形的丽扎回驻地去报告,要求派增援队伍来。他叮嘱丽扎过沼泽地时要带上来时留在路边的粗树枝。
  小分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这里只有几个女兵,便装扮成伐木工人,虚张声势,想吓退敌人。让他们绕道走远路,这样可以争取时间,等待援兵。忽然,他们看见对岸有两个德寇侦察员从密林中走出来,瓦斯科夫怕他们渡河过来,打算在他们过河时打死他们。而然尼娅为了叫敌人不敢渡河,奋然跳下河,装出有好多人要在河里游泳。她边游泳边唱歌。瓦斯科夫怕敌人突然开枪,伤着然尼娅,高声说道:"区里来电话,汽车马上就来了,你快穿上衣服吧。"敌人见状果然退了回去。
  瓦斯科夫先在四周侦察了敌情,回来让丽达招呼姑娘们集合,准备转移。姑娘们来了,可忘了把瓦斯科夫的烟袋带来,瓦斯科夫觉得很可惜,这还是件战争纪念品哩。索妮娅知道烟袋在哪,她自告奋勇返回去拿。突然,传来一声微弱的尖叫,瓦斯科夫带然尼娅立即赶去,发现索妮娅已被德寇杀害。他们沿脚印找到了敌人。瓦斯科夫一刀结果了一个德寇,另一个被然尼娅用枪托打死了。那只烟袋挂在一个德寇的腰上。
  再说,回去报告的丽扎只顾急匆匆地跑,过沼泽地时忘了瓦斯科夫的话,没拿留在路边的粗树枝,只好随地拾起一根小树枝。突然,她陷入泥淖,手中的小树枝也断了。她跌倒在泥浆里,没来得及喊出声,就沉没在泥沼之中。
  瓦斯科夫带着三名女战士,离开原来选择的阵地,没走几步,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战斗。丽达和然尼娅英勇射击,只有年纪尚小的嘉尔卡初临战场吓得一枪没放。为此,丽达和然尼娅要求开会批评嘉尔卡,但瓦斯科夫不同意,他通情达理地说,第一次参战有些胆怯是正常的。
  经过一场激战,敌人不知去向,四个人分两路去侦察。瓦斯科夫带上嘉尔卡一路,丽达和然尼娅去另一个方向。
  瓦斯科夫发现了两具德寇尸体,原来敌人惨无人道打死了自己的伤员。这时,树林里出现了几个德寇,瓦斯科夫叫嘉尔卡快躲进树丛里,谁知她见到两具尸体吓得双手抱头,喊着"妈妈",奔了出来,一下被德寇打死了。为了掩护丽达和然尼娅,瓦斯科夫决定引开敌人,他边跑边喊,德寇紧追他而来,打伤了他的左手。他身上的子弹用光了,不能突围,只好往沼泽地跑去。敌人以为他淹死在沼泽地里,没再追来。
  瓦斯科夫发现沼泽地的粗树枝还是原来的六根,又看到小树上挂着丽扎的衣物,知道她一定遇难了,援兵一时来不了。他来到列洪特修道院,敌人在这里扎营,他打死了放哨的德寇,从敌人尸体上取下武器,又爬回丛林,他找到了丽达和然尼娅,命令她们返回驻地,但她们坚决要留在这里战斗到底。
  一场激烈的战斗又开始了,敌人把丽达的肠子打了出来。然尼娅顶上去,端起自动手枪朝敌人冲去,直到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终于壮烈地牺牲了。
  受伤的丽达到这时才把她怎么会发现德寇的秘密告诉了瓦斯科夫,并委托他去找她的儿子。瓦斯科夫痛苦不已,他觉得自己没能保护住这五个女兵。
  他要去侦察一下敌情,留一支手枪给丽达,并应丽达的要求,在她身上盖满了枝叶。可瓦斯科夫没走几步,听到一声枪响,丽达为了不连累他自杀了。
  瓦斯科夫返回来,收集起所有剩下的武器,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扎营地,把他们打个措手不及。随后,他押着四个德国俘虏向驻地走去。直到他望见少校和援兵迎面而来,才因受伤流血过度而晕倒了。
  多年以后,白发苍苍、装上假手的瓦斯科夫和丽达的儿子--一个青年军官来瞻仰五个女兵的坟墓,为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来此游玩的年轻人对着墓碑肃然起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曾经有那么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战争夺走了五个年轻而美丽的灵魂。
影片很长,完整的看过2遍,片中人物刻画很自然,切近当时的情形,看后一样很悲!





018.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坏人也有“好的坏人”和“坏的坏人”之分,这个概念不是小马哥首创。

简介:西方黑帮影片的典范之作,堪称里程碑,共有3集

3部都没有完整的看过,都只断续的看了其中的一些片段,马龙.白兰度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




019. 《佐罗》Zorro(1974)

还记得小时候扮演蒙面侠佐罗的快乐,因为剪烂床单而被妈妈打得屁股仿佛还隐隐作痛。

剧情就不用再介绍了,因为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曾经心中行侠仗仪的偶像,上学的时候没事就找东西到处画Z:)










020. 《老枪》(1975)

第一次看见那么神奇的镜子,站在它的后面,看得见敌人,敌人却看不见你。

简介: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新绿娇翠的林荫道上,三辆自行车并排前进。中间是于连·丹杜医生,左边是他的妻子克拉拉,右边是他们的女儿弗洛兰丝。在春光的沐浴下,于连显得年轻而富有男子的魅力;克拉拉则妩媚动人;弗洛兰丝双颊绯红,逗人喜爱。一路上;他们说说笑笑,快乐无比。一条栗色小狗跟随他们奔跑着……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美满而又令人羡慕的法国家庭。然而,在德国侵略者的铁蹄下,它们遭到了蹂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末期,灭绝人性的侵略者更是丧心病狂地进行着搜捕、屠杀,城里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德国兵已在于连的医院里抓走了好几个游击队员。于连担心因自己而危及他的亲人,于是决定把家人送到巴倍里的乡下去。起初,克拉拉怎么也不肯离开丈夫,但于连再三恳求,她总勉强答应了。分别的前一夜,他们躺在床上计划着,等战争结束,他们还要进行一次新婚旅行,还要再生一个孩子……
  第二天,克拉拉带着女儿恋恋不舍地和丈夫分别了。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于连没有克拉拉在身边,度日如年。几天以后他抽空去看望她们。汽车在田野上行驶,到处是盛开的鲜花,葱茏的草木。于连心旷神怡,他多么想立刻就把自己亲爱的妻子和女儿紧紧地拥抱。村里,阒无人迹,只有一头老牛“哞哞”地叫着。于连朝村头的教堂走去。在教堂的院子里,他看到地上横着一具少年的尸体。他惶恐地疾步走了进去。教堂里,横七竖八躺着许多尸体。他想到克拉拉和弗洛兰丝,心都要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了,于是匆匆蹬上通城堡的坡道。
  突然,从城堡里传出操德语的说话声,那是德国兵在用无线电收发报机跟总部联系。于连贴墙潜行,他的目光突然停在一只小红皮鞋上,皮鞋的前方,躺着已经死去的弗洛兰丝!于连的目光触到嶙峋的石壁上,又看见了一具已被烧焦灼女尸——那就是克拉拉,他亲爱的妻子!于连只觉得天眩地转,他的眼前立时浮现出一幅幅惨绝人寰的场面:兽性发作的德国兵扑向克拉拉,克拉拉衣衫破碎,眼青鼻肿,还拼命挣扎着;弗洛兰丝扑向母亲,被一枪击毙;背着火焰枪的士兵朝克拉拉进逼;克拉拉绝望地倒退到石墙边:“唆、嗖、唆”,一团团火焰朝克拉拉喷射;克拉拉变作了一团火,在呼叫、挣扎……于连如恶梦初醒,全身震栗,呜咽不止。    克拉拉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可她已惨死于德兵的暴力下。于连怒火中烧,他要为妻女报仇,为死于德国侵略者屠刀下的父老兄弟们报仇。他在教堂的壁墙里找到一技老枪,他把枪弹推上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城堡走去。城堡前方有座木桥,这是与外面联系的唯一通道。于连把支撑桥面的木桩悄悄松动;地下通道里有台发动机在运转,于连拔去接线,放掉盛水箱里的水。
  干完这一切,他走到通道尽头,那里有面大镜子,把侧屋里的动静反射得一清二楚。屋里士兵们喝得醉醺醺的,少校和中尉在商议如何归队。一个士兵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架放映机,银幕上映出的是于连的家庭影片。于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上克拉拉的笑脸,泪水禁不住又扑簌簌直往下掉。
  一个士兵到井边打水。井内侧壁有个洞,于连蹲在洞里。等那士兵的脸在井口出现,他射出了第一发复仇的子弹,士兵坠入井内。其他士兵闻声赶来,如临大敌般地朝井内乱扔手榴弹。于连早已从洞口匍匐进入了地下通道。
  这时,城堡一侧的公路上驶过一辆德国坦克车,少校命令中尉去跟他们联系。中尉和一士兵跳上吉普车,飞也似地开了出去。过桥时,只听得轰隆一声,人、桥一起坠入深谷之中。城堡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堡。在于连和敌人展开枪战时,不幸被一个从他身后跟踪而上的傀儡兵抓住了。傀儡兵得意地推着于连去见他们的头。行走中,于连猛然转身,一手按着敌兵的枪,一手揪住他的头发,将他往墙上猛撞,傀儡兵的脑袋开花了。    孤立无援的德兵在惊慌中,想出了逃生的办法。他们用绳子从悬崖上垂下去,然后一个个缘绳而下。于连埋伏在一堵矮墙后面,枪口紧紧地瞄准绳索。此时,他的耳边又响起了克拉拉的声音:“于连,我还想要个孩子……快生吧,如果是男孩,就叫他大卫……”于连对准第一个逃命的士兵“砰”地一枪,“呵——”整个山谷里立时回荡起绝望的嚎叫声。悬崖上的士兵发现了于连,他们一起向他扫射,于连在转移中左臂中了一枪,但他忍痛钻进了地下通道。通道中静悄悄的没一个人,于连靠在墙上,闭起眼,回想着他和克拉拉的初次见面:那是在咖啡馆里。克拉拉盈盈含笑,楚楚动人,于连目不转睛地望着她。“……你干吗老看着我?”“我爱你……”“你疯啦!”“不!”克拉拉含情脉脉地笑了。克拉拉的笑容现在在哪儿呢?她死了!
  少校一个人在城堡的客厅里绝望地来回踱步。此时,于连的枪膛里早没了子弹。他走出通道,蹬上石梯,去寻觅武器,果然发现了一支火焰喷射器。他两眼死盯着这支曾杀害他妻女的武器,再次看到了克拉拉那双闪烁着幸福光芒的美丽的蓝眸子。他抱起火焰喷射器返回通道,瞄准着少校喷射出仇恨的火焰。少校在火焰中化为灰烬,客厅在火焰中摇摇欲坠。整个城堡大火熊熊,可于连还在不断地喷射……
  这时,不知从哪儿传出广播声:“……失去家园的人民,无辜牺牲的人民,奋勇作战的人民,不要灰心丧气,胜利的日子就在眼前……”
  弗朗索瓦此时驾车赶来,扶于连上车,离开了这座还在冒烟的城堡。汽车在半路停下,于连眼里噙着泪水笑了,在他眼前又出现了昔日的情景:绿树林中的一条小道,克拉拉与弗洛兰丝骑着自行车并肩前进,后面跟着栗色小狗和他。克拉拉不时地朝他回眸一笑,眼中充满了爱和幸福……

见到老枪两个字,就立刻会想到影片的内容,每一此观看都带着很特殊的心情,前面美满的家庭,漂亮可爱的妻子,后面非法西斯摧毁的家园,残忍杀害的妻儿……女主角是我很喜欢的德国著名的演员罗密.施耐德,《茜茜公主》就是她的大作,同样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6-18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桥》和《卡桑德勒大桥》是不是同一部片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6-19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轻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沪ICP备13015411号-2|ASPCN防雷技术论坛.

GMT+8, 2024-5-24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