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记者 崔建栋 实习生 乔嘉男
昨天14时22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3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事关雷暴的气象警报近期频繁发布,引发沪上部分业主担忧。
这种忧患意识并非毫无依据。记者连日来随同市防雷中心专家实地检测部分小区防雷设施,并对多个住宅小区的防雷现状调查后发现,居民住宅楼防雷检测状况不容乐观。在上海一万多个新老住宅小区中,经小区物业严格自查或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的小区只占不到一成,其余九成多小区因为没有经过专业机构的定期检测,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亲水楼盘和别墅住宅区更易受到雷公“垂青”。而根据规定,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小区防雷能力,市气象局、市房地资源局已在近日联合发文,要求明确小区防雷减灾工作责任。其中对防雷设施未检测而造成损失的,业主、业主大会(业委会)和小区物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防雷现状
亲水高层楼盘成雷电高发区
虽然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但时至今日,在不少居民的观念中,往往将雷电侵袭与“做坏事遭雷劈”等旧时的报应论相挂钩。
然而,当记者翻开市防雷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后发现,不少业主担心小区住宅楼遭雷击并非“杞人忧天”,沪上小区在雷暴多发季节遭“雷公”侵袭的案例比比皆是。
市防雷中心业务科陆彬工程师指出,居民更担心的是直击雷对建筑物的损害及对人身的伤害,但从历年检测的统计情况来看,其对社区居民以及建筑物本身伤害的情况并不多。然而,雷电所产生的强大脉冲磁场可以通过各类金属导体产生感应,并沿各类线缆(信号线、电源线等)侵入,从而损毁电子设备。
“一旦侵入高集成度的微电子设备,如小区智能门禁呼叫、探头监控设施,往往能造成整个物业电子信息系统的瘫痪。”当然,也不能排除侵害人身的可能性。
根据雷电的“特性”,地势高、临水及空旷区域地带更易引雷。陆彬指出,江、湖边的水面或水陆交界处是雷电高发区,一方面是因为水的导电率较高,另一方面是土壤与水的电阻交汇区会形成一个电阻率变化较大的界面,闪电先导容易趋向这些地方。因此,一些亲水高层楼盘和市郊空旷地带的别墅住宅区,若未加强防雷“工事”,可能更易受到雷公“垂青”。
卫星电视接收器无防雷措施
“今年入夏以来,一听到打雷我就忧心忡忡,蒙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近日,虹口区中虹花园丽都苑的小区业主戴先生向晨报诉说了这些天来的“闻雷便忧”心情。
戴先生居住的小区曾在2003年遭遇过雷击,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就发现,小区楼顶好像没有避雷针或避雷带,只有看似房顶装饰的大铁架。”由于担心其防雷效果,戴先生曾找到小区物业询问,但对方的解释始终无法让他释怀。
为解开戴先生的疑惑,记者邀请市防雷中心专家到小区现场检测。在物业的配合下,记者终于来到戴先生观察多年却未曾登上的小区楼顶。物业人员表示,戴先生描述的铁架子就是充当着避雷针的作用。而在雷击事发后,小区物业立刻在楼顶水箱四周安装了避雷带。
经初步检测,2002年交房的小区住宅建筑采用的是避雷带“暗敷”工程,即为了美观将避雷带暗装在房顶墙体内。“虽然从防雷角度来说没问题,但一旦遭遇直击雷,避雷带外的墙体可能会爆裂开掉到底层,同样有安全隐患。”从2003年起,沪上大多数新造的高层楼盘已经取消“暗敷”避雷带的方式。
记者在检测现场看到,顶楼居民私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反而成了防雷专家的最大担忧:虽然提倡节能,但很多业主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卫星电视接收器时,从未考虑相应的防雷措施。随后,防雷中心要求物业向相关业主开出整改通知。■晨报调查
业主没听说要检测避雷装置
“住宅小区的防雷设施检测一直是敏感问题。”陆彬告诉记者,根据《上海市雷电防护管理办法》规定,19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应当通过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的年度检测;18层及以下的住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向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申请检测。
尽管市防雷中心工作人员不断与各小区积极主动“磋商”,但每年受到市防雷中心检测的住宅小区仅占全市小区的不足一成,九成多住宅的防雷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如避雷针、避雷带锈迹斑斑年久失修等。
为何小区防雷设施检测难以推行?市防雷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虞兆国告诉记者,小区住宅属于非强制性检测单位。普通小区由物业公司负责检测,业主也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与市防雷中心联系。不过,由于专业检测涉及一部分费用,一些业主在得知后往往作罢。
陆彬表示,2002年底是防雷检测的一道分水岭,根据相关规定,此后建造的新楼盘需安装防雷设施,竣工时都必须接受防雷机构的专业检测后才能完成验收。“但在售房及业主入住后,这些楼盘的物业一般不会再主动要求专业机构检测。”因此,即便是验收合格的防雷装置,也会因为时间、天气的缘故导致原有防雷装置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失去效果。虽然一些小区物业会按规定进行定期自查,但检查程序过于简单,很难有实际效果,而部分物业甚至从不自查。“只听说过每年会检查水箱,但从没听过要检测避雷装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业主对小区防雷装置检测状况不太了解。■解决之道
物业应设立防雷检测档案
近日,主管部门针对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联合发文。今后,防雷工作将纳入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管理内容,设立防雷检测档案,并建立定期自查与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相结合的年度检测制度。凡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防雷装置、已有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或既不自查也不委托专业检测的,气象主管部门应通知业主大会 (业委会)及其物业限期整改,限期未改正的,气象部门将联合房地部门进行行政执法。对造成损失的,业主、业主大会(业委会)及其小区物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雷击灾害导致的赔偿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上海市中茂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盛雷鸣律师表示,一般情况下,雷击属于自然灾害,由居民自己承担相应损失。同时,社区居民可通过购买保险公司提供的专门涉及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定保险品种,对家庭财产进行投保。此外,若经过相关部门检测鉴定后,雷击事故是因为住宅避雷设施建造不符合规定或维护不当导致,那应由开发商或物业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
|